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通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通志

分类:【文化精萃】

纪传体通史。南宋郑樵撰。二百卷。成书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体例仿《史记》而有所创新,改表为谱,改书为略,又增载记。包括本纪十八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列传一百一十五卷,载记八卷。记事上起三皇,纪传下迄于隋,依各史抄录,有今失传之本,可供校勘。略则终于唐宋。全书精华在二十略。其中多袭用《通典》旧文,惟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为独创。其所论述,多有高出同时代人的精辟见解、体现出将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会通”思想,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但大部分资料是抄袭删改前史,取材欠充实。有清代武英殿本。较好的版本是1935―1937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十通》合刊本。

宋代郑摭著。这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自上古起,到隋朝止。体例仿照《史记》而有所创新。输书200卷,分为5个部分:《帝纪》18卷,纪三皇五帝至隋各代帝王事;《后妃传》卷,纪前汉至隋各代后妃事;《年谱》4卷,纪三皇五帝至隋各代的重要史事;《略》52卷,纪上古至唐各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演变,也包括文化发展的情况;《列传》124卷,纪周至隋各代的重要人物。其中精华在《略》,共分为20略,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谥、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本等略,为其所独创。因20略的内容和《通典》及后来的《文献通考》所载性质相似,所以清人把《通志》和《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通志》对于后代史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清乾隆时便有奉敕编修了《德通志》640卷,与《通志》相衔接,终于明末。

书名。南宋郑樵撰。200卷。计本纪18卷,世家3卷,列传108卷,载记8卷,四夷传7卷,年谱4卷,二十略52卷。“纪传”同旧史,“世家”仿《史记》,“载记”仿《晋书》,“谱”即旧史之“表”,“略”即旧史之志。所记上起三皇,下迄隋代,惟二十略有引而至唐、宋者。各体皆备之纪传体通史。纪传等体大抵袭用诸史旧文,稍有损益;“年谱”略有创新。“二十略”系樵力作,包括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目。樵自序称“凡兹五略(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虽本前人之典,亦非诸史之文也”。余十五略,“出臣胸臆,不涉汉唐诸儒议论”。又云:“其五略,汉唐诸儒所得而闻;其十五略,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全帙之菁华,惟在二十略而已”。后世以《通志》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继《史记》之后的第二部纪传体通史。南宋郑樵撰。郑樵 (1103-1162) 字渔仲,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奇才。他不应科举,谢绝人事,“三十年著书,十年访求图书”,其著述包括经学、史学、礼乐、诸子、文字、天文、地理、医药等。四十六岁时,他将自己所著的三十多种书上给宋高宗,并在奏章中称:“臣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结茅之日,其心苦矣,其志远矣,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若此一生,则无遗恨。忽忽三十年,不与人间流通。” 其书获得 “诏藏秘府”的殊荣。又过了六七年,郑樵将《通志》 献给朝廷,被授予枢密院编修官一职。《通志》 原名 《通史》,其特点就是 “会通”,“会”就是融汇 “天下之理”,“通” 就是贯通 “古今之道”。郑樵推崇孔子编 《六经》、司马迁著 《史记》的通史体例,而贬损班固的断代写法为 “不通”。与杜佑 《通典》不同,《通志》并非典章制度的专史,而是一部纪、传、表、志俱备的全史,分为 《本纪》、《世家》、《列传》、《载记》、《四夷传》、《年谱》、《二十略》等七部分,下面再分类,如 《列传》 下又分 《普通列传》、《外戚传》、《忠义传》、《孝友传》、《独行传》、《循吏传》、《酷吏传》、《儒林传》、《文苑传》、《隐逸传》、《宦者传》、《游侠、刺客、滑稽、货殖传》、《艺术传》、《佞幸传》、《列女传》等。郑樵最自负的是 《二十略》,他在 《通志?总序》 中说: “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 ‘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其五略,汉唐诸儒所得而闻,其十五略,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二十略》 的内容相当于杜佑的《通典》,但包罗更广,实际上是当时所谓 “大学术” 的总目: 《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灾祥略》、《昆虫草木略》等。其中的氏族、六书、七音、校雠、金石、昆虫草木等内容,就是历代正史中所没有的,故《二十略》尤为后代史家推重,并因此将《通志》与 《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实则其体例更接近《史记》。

书名。南宋郑樵撰,200卷。现通行版本为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2集之《十通》合刊本。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大德三山郡刻元明递修本。

本书起自上古,迄于隋唐,记3000余年之史事。其中本纪18卷,自三皇五帝至隋;世家3卷,分周同异姓;列传108卷,自周至隋;载记8卷,为五代十国;四夷传7卷,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年谱4卷,自三皇五帝至隋;二十略52卷,记上古至唐宋历代典章制度及文化之发展。全书贯穿作者会通古今之史学观。

本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打破了自东汉以来纪传体史书中断代史的垄断地位,在会通和广博上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十略为全书之精华,其中尤以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谥、器服、乐、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十五略,为作者多年搜讨,独出心裁之创作,价值颇高。如氏族略记载了各个氏族的由来;校雠略记载了整理图书、辨章学术的方法;图谱略叙述了图表与书籍的相互作用;金石略扩大了史料研究的范围;六书略、七音略开启了文字、音韵之学的新途径。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采摭既已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虽纯驳互见,而瑕不掩瑜”的评论还是符合实际的。由于书中二十略的内容和《通典》及后来的《文献通考》所载性质相似,所以清人把它和这两部史著合称“三通”。

纪传体通史。南宋郑樵撰。200卷,其中本纪18卷,年谱4卷,略52卷,世家3卷,列传115卷,载记8卷。基本仿司马迁之作,但在《史记》五体之外,本《晋书》为载记,又改书为略,改表为谱。各部分所记时间断限稍有参差:因《唐书》、《五代史》是本朝大臣所修,不敢非议,故其本纪、列传记事上起三皇,下仅迄于隋;而典章制度重在因革,则二十略止于唐。

《通志》的纪传部分多从正史和其他著作中抄录损益而成,史料价值有限,但编纂方法上有所创新。郑樵将历史人物区分为帝王、后妃、诸侯、宗室、一般人臣和庶民、非正统王朝君臣等六大类,分别以帝纪、后妃传、世家、宗室传、列传、载记记载之。各类人物又以朝代为纲,按时间先后次序编排。改变《史》、《汉》以来多用合传的传统,一律采取分传,使人物的时代位置更加明确,事迹更为突出。同时,还对人物资料进行参同对校,择善而从。正史中人物传记不足的部分,也根据其他史书作了大量补充。

《通志》的“年谱”是正史中的年表,起于三皇,迄于唐高祖武德元年。郑樵认为西周之年无可考,故于春秋之前为世谱,仅列世系;春秋以后才为年谱,起鲁隐公元年,逐年列表。他认为表是“一书之要、一书之本”,故于4卷年谱颇费苦心,亦有所创新。

《通志》的“略”相当于正史的“志”,是作者精心结撰之作,也是《通志》的精华所在。郑樵“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广泛搜集资料,加以综合整理,区分为二十略。其目依次为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灾祥略、昆虫草木略。郑樵自以为除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等5略外,“其十五略,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事实上,天文、地理、乐、艺文、灾祥等在以前的史书中已有出现,谥、器服等属于“礼”的范畴,而氏族、都邑、昆虫草木三略是刘知几提出却未及实践的,六书、七音、校雠、图谱、金石等乃郑樵首创,后八略是郑樵真正无所依傍,自有所得的。

《氏族略》叙姓氏源流和氏族谱系。郑樵将姓氏区分为32类,分析了各个氏族得姓受氏的由来,得出了“因生赐姓,胙土命氏”的结论,指出了“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的不同作用。这些论述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姓氏沿革的基本原理。

《六书略》根据文字本身的特点来归纳分类文字,即“驱天下文字悉归六书”。郑樵认为《说文解字》对若干部首的划分不符合“文有子母,主类为母,从类为子,母能生而子不能生”的原则,于是将许慎划定的540个部首并归为330部,从而突破了《说文解字》对文字学长达千年的统治。郑樵在《六书略》、《七音略》中提出了“识子母以明制字之旨,识七音以明立韵之源”的新见解,开启了文字音韵之学的新途径。

在《校雠略》中,郑樵强调区分门类的研究方法,认为“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只有区分门类,才能形成专门之学,并将进一步推动这门学术的提高和发展。郑樵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讨论整理和著录图书的方法,奠定了目录学的理论基础。

《图谱略》记载了当时尚存的地图、天文图、人物像、文化制度说明图等206件,又记录了当时已经散佚的图谱175件。郑樵十分重视图谱的作用,主张治学必须图文并重,核实索象。如果离图即书,尚辞务说,“虽平日胸中有千章万卷,及置之行事之间,则茫然不知所向”。因此,图与书应互成经纬,不可偏废。

宋代出土文物甚多,郑樵注意到金石铭文的史料价值,特撰《金石略》1卷,著录历代的钟鼎碑刻,强调文物对核实史实的重要作用,从而扩大了史料研究的范围,为我国金石学的确立作出了贡献。

《昆虫草木略》记录了各种动植物的名称及其形态、生理、用途,郑樵针对“农圃之人不达《诗》、《书》之旨,儒生又不识田野之物”,义理之学流于空疏的情况,提出应通过深入的考察来获得实际知识,书本知识要和实践相核实的主张,充分反映了他“讲求实学,不可以空言著述”的学术精神。

其他诸略虽前史已创立,但郑樵仍多有创新之处。如《艺文略》将图书分为12大类,并首先使用了三级分类法,从而创立了图书分类新体系,对后世的图书分类有着极大的影响。《灾祥略》和《天文略》“专以纪实迹”,客观记录天文星象和日食、地震、水旱之灾等自然现象,并将传统天文、五行志中占卜、谶纬、神学迷信的内容,驳斥为欺天欺人的妖妄之学。

《通志》二十略内容极其丰富,其中的发凡起例之处尤见郑樵的高超识见,历来为学者所重视,问世后即单独刊印,流传甚广。以其内容多涉典章制度,性质与《通典》相近,故后人多将《通志》列入政书类。

《通志》的体例与编纂方法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续通志》640卷,便依其体例,为接续之作;官修《清通志》126卷虽舍弃了纪传,但仍坚持二十略的体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也吸取了《通志》的某些成果。《通志》现存世最早的刻本是元至治元年(1321)摹印元大德本。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是流行的版本。“二十略”另有单行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