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道家建筑文化――道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道家建筑文化――道观分类:【地域文化】 早在佛教进入齐鲁大地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儒、释两家鼎足而立的道教已经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开始传播了。老子是道教思想的先驱,它是山东古滕州人。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与儒家思想一起,成为中国古人的思想基因,支配着每个古代人的思维和行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角三兄弟(河北人)以太平道号召民众造反,仅青州一带信仰太平道参与起义的农民群众就有数十万之众,青州义军成为黄巾起义后期对官军作战的劲旅。由此可见当时道教席卷齐鲁大地的盛况。后来道教以天师道的名义进入上层社会,晋代的琅?(崂山附近)王氏、高平郗氏等门阀士族都信奉天师道。北魏时期,清河(今山东武城)的大官僚门阀士族崔浩崇奉道教,曾赞助崇信道教的太祖道武帝和太宗明元帝支持道教大师寇谦之对天师道的改革,道教不仅在山东而且在全国曾一度占统治地位。南北朝以后,佛道两家屡次争夺宗教的统治权。道教虽与佛教相比,屈居其次,但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不论在上层还是在民间,道教仍然是影响深远的。在齐鲁这块土地上,道教的传播和文化遗存,东部以崂山、西部以泰山为两个基点,影响最大。 崂山号称“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自古有“神仙窟宅”之称,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遗存至今的太清宫、上清宫、下清宫、太平宫、华楼宫、明霞洞、白云洞、遇真宫、明道观、蔚竹观等,几乎处处有说不尽的神仙传说,其宫、观、庙、庵建筑具有无穷尽的文化意味。其中,尤以太清宫最有代表性。 据《太清宫志》载,早在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字静如,号东山的江西端州高乐人张廉夫,就因遭谗看破红尘,弃御史大夫的高官不做,入终南山学道。数年后,他得师真传来到崂山择地筑茅庵,自耕自食,研攻经学。他筑的茅庵即为太清宫的前身,开崂山建宫筑观之源头。二年后(138年),他再建庙宇,供奉三清神像(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名曰太清宫。汉昭帝始元二年,张廉夫离崂山,云游四海,不知所终。到了唐代,进士出身的道教长老李哲玄于唐昭宗天钓元年(904年),东游崂山,又扩建太清宫的殿房,供奉三皇神像,名曰三皇庵。李哲玄被敕封“道北普济真人”。五代时期(924年),道人刘若拙,自蜀来崂山太清宫,自修一庵,供奉老子像,奉诏扩建道宫,大兴土木,改老君庵为三清殿、新建三官殿、重修三皇殿。这时崂山太清宫已具相当规模,著名道士纷纷慕名而来潜修:有著述的名道士就有邱处机、刘长生、刘处玄、王无休、张三丰、徐复阳等人,宫藏经书达500余卷。明万历初年,太清宫因一起剧烈的僧、道争斗案件被毁。万历二十八年,道教胜诉,敕令复宫。从此,崂山太清宫一带又成为道教的一统天下。复宫后的太清宫,更加壮观,山界四周,又有扩大。现在的三清宫面积4442平方米,殿宇房舍155间,分为单开山门独立围墙的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座殿堂,另有忠烈祠、经神祠二处庭院。 三官殿是太清宫第一个院落中的正殿,内祀天官、地官、水官及真武大帝、雷神等神像。壁画为温、刘、马、赵四大元帅。殿前有红白两株耐冬,为明朝著名道士张三丰从海外带来所手植。 中间院落是三清殿。三清是道教所说的天上仙境。殿中祀太清太上老君、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神像。东配殿为东华帝君,西配殿为西王母。 三清殿之西是三皇殿,内祀伏羲、神农、轩辕大帝;三清殿西侧是关岳祠,内祠蜀国名将关羽和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关岳祠是一小院,据说曾是清末著名作家蒲松龄的下榻处,他曾在这里写下了《崂山道士》《香玉》等著名的小说故事。 位于山东省西部的泰山,是山东境内最高的山峰和祖国东部最古老的陆地,也是我国原始宗教的圣地。古代历代帝王的封禅活动(详见本书第四章的“泰山封禅活动”),是一种有明确政治意义的宗教活动。宋代以后,理学盛行,汉儒的旧说已被宋儒的新说替代,重思辨的宋代理学反对宗教迷信,封禅行为已为士大夫所轻视。因此,自宋真宗的泰山封禅大典之后,封禅活动便告结束了。从此,泰山的宗教活动便由帝王宗教活动――封禅大典,转入了民间宗教活动――崇奉碧霞元君的阶段。 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四曾记载一则传说:周文王梦见一位美妇,自称“吾泰山之女,嫁为西海妇。”据《文献通考》载,宋真宗封禅时,先派官员修整山上休息场所。官员们发现太平顶(即泰山山顶)有处泉源,泉侧有石雕女神像一尊,人们因称之为玉女池。担任封禅经度制置使的王钦若奏请督工浚治此池,以开辟水源。因石像已被毁伤,真宗命令皇城使刘承?用玉石仿制了一尊新的女神像,立在原地,建石龛加以保护,并以宋真宗的名义作记,由王钦若致祭一番。没料想,从此玉女的香火却逐渐兴盛起来,宋称昭真祠,全称昭真观。明代洪武年间重修,号为碧霞元君;成化、嘉靖年又进行扩建,庙额题为“碧霞灵佑宫”。总之,碧霞元君的身价越来越高,最初是东岳神的侍女,后来成了东岳神的女儿,最后则成为受玉帝任命的天仙,其势力超过了东岳山神。 明、清两代,碧霞元君祠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曾详细记载了当时首都北京的碧霞元君庙会的盛况。《醒世姻缘传》也较具体地反映了各地百姓为朝山进香叩首老奶奶所成立的会社。大抵每地都有会首,平日入会者按时向会首缴钱,积累一定时间,组成朝山队伍,由会首带领远赴泰山。参加山会的人男女老幼均有,较之北京的庙会更为繁盛。但是,如此繁盛的崇奉碧霞元君的宗教活动,并没有明确的始终如一的宗教教义,而只是求神保佑赐福,而且主要是对当前切身利益的佑助,如除眼疾等病,求子、求丰收等等,至于死后坠轮回及转生天堂或下炼狱等身后较远的因果报应,尚不是香客们所急切考虑的事情,对于炼黄金、求长生也无此奢望。关于碧霞元君的传说在泰山一带很多也很美丽。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成为宋以后泰山宗教中最受欢迎的神祗。 因为泰山的神祗、不管是封禅告天地、祭祀东岳大帝,还是朝拜碧霞元君,都是我国民族自己崇信起来的神,外国输入的宗教不容易在泰山传播。因此泰山的登山大道,从山下直达山顶,所有重要庙宇都是道教主持。个别的如斗姥宫虽是佛教的尼姑管理,但它原是龙泉观,是属于道教的,后来才由尼姑住进,而奉祀的斗姥,仍是道教的神。佛教寺院,只是在泰山西麓的一座普照寺,尚略具规模。北朝佛教盛行,但也仅能在泰山山后得以发展,建了灵岩寺。过去除泰山山上各庙之外,泰山脚下的天书观、灵应宫、岱庙内的雨花道院,都是较大的道教宫观。自古以来,泰山就是道教兴盛之地。金元之际道教的革新派,兴起于山东半岛的全真教,在泰山也有较大的势力。全真教的大师丘处机的女弟子金乡人訾守慎,曾在岱庙西北隅的长春观住持,后由元帝赐其庙号为妙真观。 庙中原有长春真人丘处机的 文和成吉思汗旨石碑。 著名诗人、全真教道士张志纯,号天倪子,是金人元好问、杜仁杰的诗友,曾募化扩张泰山顶上的庙宇。杜仁杰(善甫)《天门铭序》云:“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志纯)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 由于历代的宗教活动,泰山以文化的山、史迹的山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而泰山的宫观、寺庙文化构成了泰山文化的主体。 岱庙 岱庙是奉祀泰山神的地方,是泰山创建时代最早的古代建筑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从征记》云:“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帝所植也。门阁三重,楼榭四所,坛一所”。现在的岱庙即魏晋以前的下庙,《从征记》所介绍的是岱庙最早的规模。自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起,经各代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现在看到的岱庙建筑基本属于明清时代的产物。 岱庙从组织布局上完全仿效古代帝王的宫城制度而建,整个组群设计使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三种形式,即纵横双方扩展。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中轴为主轴、前后建有正阳门(今圮)配天门(据孔子“德配天地”而名)、仁安门(据孔子“天下归人焉”句得名)、宋天贶殿、中寝宫、后宰门;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清改名)、花园;西轴前后置唐槐院、环咏亭院(今圮),雨花道院(今圮)。岱庙四周围以城堞式院墙,长三华里,高三丈,原有八个城门(即正阳门、左掖门、右掖门、仰高门、见大门、东华门、西华门、后宰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尤以正阳门楼最大,又名“五凤楼”。庙城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坤角楼,是为今天所看到的北京紫禁城的式样。在建筑色彩上,岱庙是“红墙黄瓦”,享有皇宫的规格,显示了东岳神与帝王一样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富有”。 在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上,岱庙以遥参亭为前导,而遥参亭又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整体。这样既独立又联系,更加烘托了岱庙的尊崇气氛,是我国现存古建筑群艺术处理上不多见的范例。遥参亭后矗立着一座大型石牌坊,名曰“岱宗坊”。越过牌坊才是岱庙的正门“正阳门”。进正阳门后,通过两门两进院落,才是岱庙的主院“天贶殿院”,然后还要穿过两个院落才能步出岱庙的厚载门。由于整个岱庙的中轴线南出正阳门,贯穿过遥参亭、通天街,直达泰安城南关;北出厚载门又贯穿岱宗坊直通登泰山古御道(中路),以整个雄伟的泰山作为尾声,因此形成以附属建筑衬托主体建筑,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生动体现了中国古代群组大建筑艺术形象的特点。另外,在岱庙中轴线的建筑排列上,配天门与仁安门两门中间以宽4.4米的高台甬道形成“工”字形,然后由仁安门拾级而下,越过阁老池拾级而上直通巍峨的宋天贶殿,形成中轴线的高潮。岱庙以天贶殿面积为最大,四面围廊组成廊院,东西廊房中间又置重檐的高大建筑钟鼓楼,院内还有几座带台基的碑亭,本身又形成主中有主的气势。东西两轴分布为彼此独立的院落,然而在整个建筑群体的纵横关系上和对称的强调上都严格入规,收到了主次分明、结合紧密、互相依存的艺术效果,具有宋代大型建筑总体布局的典型特点 宋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中祀“东岳泰山之神”。天贶殿分9楹广12筵,长48.7米,宽19.79米,高22.3米(不计平台基座),端坐于白石雕栏环绕的847平方米的露台之上。它以柱网72根大木柱起架,重檐庑殿式殿顶,复黄色琉璃瓦,剑把鸱吻,复盆式柱础。殿身檐柱间,有额、阑额、垫板相连,柱上有普板枋和斗拱,补间铺除稍间外为四朵,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4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天花板。整个大殿栾栌迭耸,雕梁画栋,贴金绘垣,红墙壁立,俨若一座金碧辉煌的“金銮殿”。大殿的两层出檐较短,五彩缤纷的檐下结构形式尽览无遗,使大殿更加雄伟庄严,有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之一的称号。殿内墙上绘有高3.3米,长62米的巨幅壁画,即《东岳天齐仁圣帝出巡图》。全图由东西两部分合成,东部为《启跸图》绘东岳帝出巡的巨大场面。大帝端坐辇上,辇前后绘有众多的仪杖、侍从、文武官员的队伍,并有马匹、骆驼、狮子、白象、麒麟等;背景则是山林蓊郁、楼阁森列;西部为《回銮图》,绘东岳帝出巡回宫的场面,与前图大致相同。全图绘有身份不同,服装姿态各异的657个人物。如此巨大篇幅,全部绘有形象,毫无隙地,而布置得疏密有致,繁而不乱,洵为构图中的伟大精密之作。此图基本上保留了宋画原貌,据当代山水画家兼美术史家俞剑华的考察,以为人物尚保存宋代原样,但背景之房屋树木盖是清初人受西方绘画影响后的补作。总之岱庙壁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之一,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碧霞祠 碧霞祠是高居于泰山之巅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存泰山最完美的一处大迹,是传说中碧霞元君女神(俗称泰山老奶奶)的府第。此祠始建于宋元钓年,明洪武重修,清乾隆年间初具规模。“顺治时知州曲允斌增葺歌舞楼,东西各建石阁,门外火池以焚楮币”;“乾隆庚申(1740年)?,命内务府员外郎江都重建,庚寅(1770年)重修,悬栋结阿云?星?之丽拟于彤宫璇宝矣,祠正殿五楹,中祠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范铜为像,步摇翘凤锦帔飞龙七宝,庄严备极,崇奉盖瓦鸱吻檐铃之属亦为铜,高揭孽以搴云,上歙谥而丽日”(《岱贤》卷九、岱顶中)。碧霞祠以山门为界划分前后两院,主要由大殿、配殿、香亭、山门、御碑亭、钟鼓楼、歌舞楼、神门组成,而碧霞祠大殿是其主体建筑。它坐北朝南巍座于整个建筑群的最后端。大殿分五楹,面阔24.7米,深15.1米,通高13.7米,单檐歇山式,重梁起架,四角梁下有角柱支撑。柱间有额枋、阑额、普柏枋,内外柱间施以穿插枋、抱头梁。檐下斗拱为单抄双下昂,补间之铺作,次间稍间递减一作铺。殿内槽柱上施四个隔架斗拱,天花板绘以云龙纹饰,正间有一八角藻井,雕栩栩如生的二龙戏珠。殿内、廊下悬有康熙皇帝“福绥海宇”,乾隆“赞化东皇”大型浮雕匾额。大殿的上顶所复简瓦、鸱吻、戗兽,浮雕有双凤缠枝莲花纹饰的大脊等,均系铜铸,仰瓦为铁铸。另外,歇山的檐根与山墙结合处饰以立体浮雕的仙人图案,每山九个。特别是360垅瓦(喻指每一年360天之意)的末端都施一条精致的飞龙,其瓦下有一根长钉,牢牢钉在檐檩上,致使常遇大风侵袭,也不会使重重的铜瓦垅下溜脱檐,人称“飞龙檐”。这样的结构,既有宫殿建筑的实用价值,也有造型上的艺术美价值。 泰山的道教宫观庙宇,除了岱庙、碧霞祠,还有红门宫、万仙楼、壶天阁、玉皇庙、灵应宫、关帝庙、三阳观、五贤祠、元始天尊庙等等,它们与说不完的道教传说,琳?满山的书法石刻,共同构成了泰山独有的文化内容,奠定了泰山在宗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