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邑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代地方区划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郑玄《注》:“四井为邑,方二里。”又泛指较小的区划或指居民编制单位。《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②地区或大夫封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郑玄《注》:“公邑谓六遂(京城百里之外,200里之内)之余地,天子使大夫治之……家邑,大夫之采地。”③国。《说文》:“邑,国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吾先君新邑于此。”又指国都。《白虎通?京师》:“夏曰夏邑,殷曰商邑,周曰京师。”后又以为县之通称。 ①古代称国为邑。《左传?桓公十一年》:“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②指京城。《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③泛指一般城市。大曰都,小曰邑。《荀子?富国》:“入其境、其田畴秽,都邑露,是贪主已。”④旧时县的别称。如邑宰。《汉书?傅宽传》:“赐食邑雕阴。”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县名,属上郡。”⑤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注:“四井为邑,方二里。”⑥为庶民编制单位。《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 土家族原始农村公社的聚落单位。邑的特征则是有版筑的矮墙,或相当于四里大小即两平方里的氏族聚落。按一夫一妻构成家室, 邑不过三十多家。但与周王朝心脏的“大邑商”、“新邑洛”之邑有别,那是“千丈之城,万家之邑”,根本不是农村公社邑所能比拟的。史载,汉代巴、蜀边徼上有许多邑君邑长,如《华阳国志》载有“苏祈邑君”;《三国志》载有“旄牛邑君”; 《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有“青衣道夷邑长令田”;四川云阳县出土了“归义羸邑侯”;《江州邑长卢丰碑》刻有邑长,等等, 邑几乎遍及巴蜀境域,而且称邑君、邑侯、邑长,表明在农业社区已有了阶级萌芽。这里江州邑长和羸邑侯,皆是土家族先民巴族,标志土家族有汉代郡县制外的羁縻部落组织。此组织长期存在于土家族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中。时至清《龙山县志》卷十;“邑山多田少”;清乾隆《辰州府志》“风俗”条称: “邑里椎结”;清乾隆《永顺府志?风土志》亦称:“永邑民俗……”,等等清方志所载的家耕及习俗,皆是从邑采撷来的,而且只有邑这原始农业社区,方遗存着土家族浓郁的风俗习惯,足见邑社会组织形态的稳固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