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醉翁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醉翁亭

分类:【传统文化】

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山麓。北宋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谪守滁州,其友琅?寺僧智仙筑亭以为游憩之所。亭成,欧阳修登亭饮酒,“饮少辄醉”,因自号醉翁,并名亭,作《醉翁亭记》,驰名久远。历代屡有增建,已成小型园林。亭四周有二贤堂、冯公祠、古梅亭、怡亭、意在亭、九曲流觞、醒园等古迹和建筑。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立于亭内宝宋斋中,为金石珍品。

在安徽滁县琅琊山下。又名谓亭,系北宋庆历年间琅琊寺僧智仙为欧阳修而建。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常到此闲游,智仙筑此亭供其游宴小憩。亭成之后,欧作《醉翁亭记》一文,以记其美。现已扩展成一座小型园林,园内九景,环境清幽,布局雅致,泉水终日流淌。亭旁石碑,上刻篆书“醉翁亭”3字。亭四周墙上布满碑文刻石,苏轼手书“醉翁亭记”一文立于宝宋斋内,碑共4石,楷书。

宋代建筑。在今安徽滁县西南琅琊山麓。北宋仁宗时僧人智仙所建。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知滁州,常在此宴饮,以“醉翁”自号,亦以名序,并撰《醉翁亭记》以记其事。亭旁旧有“酿泉”,流水潺潺,声如自空落,周围树林荫翳,禽鸟幽鸣,山水之美秀,悦人心目。景物以四季不同,各显其胜,游人往来不绝,亭因驰名久远。明、清时屡经废兴,今周围建为一组合庭院。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知滁州。欧阳修到滁州后,为政之余,寄情山水之间,于丰乐泉畔筑丰乐亭,常领僚属来此广植花木,缀以怪石。并写名篇《丰乐亭记》。后又在此筑“醒心亭”,其门人曾巩来游,为之作记。欧阳修更喜游览“林壑尤美”的滁州琅琊山,常与宾客在此宴饮游乐。他将山僧智仙筹建的山亭名“醉翁亭”,自号醉翁,写下了千古绝唱《醉翁亭记》,山中的归云洞、琅琊溪、石屏路、琅琊寺、庶子泉,都是其经常游息之所,有“我来携酒醉其下,卧看千峰秋月明”诗句。

位于滁州琅琊山,僧智仙建。山蔚然而深秀,亭翼然而临泉,北宋欧阳修常在此与宾客宴乐,自号醉翁,亦以名亭,作《醉翁亭记》。文中,他以细致而委婉的笔,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景色,表达了他与宾客宴游之乐,抒发了“醉翁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高尚情趣。层次清楚,情景交融,声色并茂。多用“也”字于句尾,造成吟咏语调,增加抒情色彩,读来朗朗上口。元钓六年(1091年),苏轼重书《醉翁亭记》,刻石传世,欧文苏字,堪称二绝。文以山丽,山以文传,不仅《醉翁亭记》成为千古名篇,琅琊山和醉翁亭也因此而扬名海内外。

位于琅琊山东部。北宋庆历六年(1046)山僧智仙为欧阳修建。时欧阳修谪知滁州,自号醉翁,因以名亭,并作《醉翁亭记》,刻碑于亭侧。又筑醒心亭,由曾巩作记,寓翁醉而心醒之意。元钓六年(1091),苏轼书《醉翁亭记》,刻于碑。欧文苏字,两相辉映,誉为“两绝”。宋至明清,亭屡毁屡建。明人杨士奇、叶向高,及清人薛时雨等,有重修碑刻。今亭即清光绪七年(1881)薛时雨所建。亭侧崖壁有一巨石篆刻“醉翁亭”三字,系宋人笔迹。宋梅尧臣、元虞集、清王士肚等有咏亭诗。醉翁亭周有历代增建的二贤堂、宝宋斋和影香、古梅、意在、六一、听泉诸亭。景区内遍植花木,醉翁榆尤为繁茂,深有“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韵致,使“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水更富于诗情画意。

著名古亭建筑。在安徽滁州市西南??山中。北宋庆历六年(1040)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常集宾朋游山,??寺僧智仙为之建亭于酿泉旁,以供憩息酣饮。因欧阳修自号醉翁,遂题名为醉翁亭。并撰脍炙人口之《醉翁亭记》以记其事,亭因文而名传天下。历代屡有毁建。所谓亭,实际乃一座包括轩亭在内的小型庭园,占地约二亩五分左右,布局幽雅,环境静谧,泉水淙淙,颇富诗意。亭翼然临于泉上,飞檐立柱,依山傍水,周围有宝宋斋、二贤堂、冯公祠、古梅亭、意在亭、九曲流觞、醒园等诸景点。亭旁有巨石,上刻篆书“醉翁亭”三字,字体遒劲有力,颇见风骨。亭四周墙上布满碑文刻石,皆为历代名人留下的“游记”、“重修记”。宝宋斋内还珍藏有苏轼手书全文《醉翁亭记》著名碑刻,吸引着成千上万书法篆刻爱好者前来临摹观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