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采集业生产方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采集业生产方式分类:【中国民俗】 贵州过去森林密布,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各民族都有狩猎的习俗,狩猎的对象有熊、虎、豹、野猪等大动物及许多小的飞禽走兽。由于狩猎需要,民间土法熬硝十分普遍。硝是制火药的主要原料,将火硝、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配制,便得到各种炸药。民间熬硝的方法是,从潮湿阴暗处刮来烂泥,加水搅拌,滤去残渣,将脏水倒入大锅内煎熬,水干即得硝。房前屋后的脏土不够熬硝,人们还进山洞采土熬硝。在惠水县境内有一块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的石碑,名为“定番州正堂禁采坟峒土硝告示”,即禁止人们到有棺材的山洞里挖土熬硝,以免引起争端和械斗,影响地方安宁。说明人们为了得到火硝,连埋葬死人的岩洞都不放过。另一方面也说明火硝的需要量是比较大的。清咸同年间贵州苗族起义,苗民便以“火枪利”著称,甚至比清军的火药枪还要先进,有“苗人出入,皆佩刀枪”之说,民间的火药枪是比较多的,其主要作用就是打猎。 水城苗族射弩 (杨光泉摄) 瑶麓瑶族打猎舞 (黄海摄) 民间的狩猎方式多种多样,当围捕大野兽时,一般以村寨为单位统一行动,行动灵活的男子均要参加,分工明确,有负责追的,有负责堵的。外出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以捕到猎物为止,有三五天的,也有十天半月的。有些时候,虽然捕到了野兽,因为离家太远,天气过热,猎物只能就地煮食。在家的老人、妇女、儿童,往往空喜欢一场。捕获的猎物,在分配原则上是“见者有份”,村寨之外的人参与了,也可参加平分,猎狗也有一份。而小的狩猎行为如捕鸟等,一般则个人带猎狗单独行动。 狩猎的方法很多,一般有围猎、安套、设陷阱等。围猎,即放猎狗寻找猎物,猎物受惊后围追,直至捕获;或事先设石屋、石圈等,经围追使猎物进入石屋、石圈而捕获;或猎物围追入水田、泥潭中,猎物无法行走而被捕。安套,即在野兽常走之地安上棕绳活套,野兽被套后并被吊起,无法挣脱。设陷阱,即在野兽出没之地,挖一米见方两米来深的深坑,面上以树枝、草皮等照原样铺好,或在面上设诱饵,野兽经过或抢食时,陷入陷阱无法逃脱。在捕鸟时,一般都是设套或设诱雀,苗族还熬制粘膏来捕咯鸟。 由于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在春、夏、秋三季,人们可以从自然林中采集到种类繁多的各种植物的嫩芽、果实,以及各种菌类。如椿树上长的椿芽,地上长的蕨菜、竹笋和名目繁多的野菜,还有猕猴桃、刺藜、红籽、栗子等。菌类也很多,比较有名的是鸡纵菌,在清代有关贵州的文献中多有记载。由于动植物资源的丰富,一些民族以狩猎采集为主,农业生产则粗放经营,刀耕火种。贵州的瑶族就比较典型,赶山吃饭,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才定居下来,许多农业生产知识,也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才逐渐学会并掌握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