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京师大学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19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1898年创立。为戊戌变法的 “新政”之一。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其章程规定应设格致、制造、农、工、商、兵、矿诸学,实际最初仅办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性质仍同于旧式书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停办。1902年复校,设预备科 (政科、艺科) 及速成科(化学馆、师范馆)。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清末设置的国家高等学府。《清史稿·选举志二》: “(光诸二十四年) (公元1898年) 寻议复筹办京师大学堂。拟定章程,要端凡4: 1宽筹经费,2宏建学舍,3慎选管学大臣,4简派总教习。诏如所拟。命孙家鼎管理大学堂事务,经费由户部筹拨。……寻议言:‘东西各国学堂,皆系小学、中学、大学以次递升,毕业后始予出身,拟请按照办理。小学毕业生考试合格,选入中学堂; 毕业考试合格,再选入大学堂; 毕业考试合格发给凭照。督、抚、学政,按其功课,严密扃试。优者分别等第,咨送京师大学堂复试,作为举人、贡生。其贡生留下届应考,愿应乡试者听。举人积有成数,由京师大学堂严加考试,优者分别等第,咨送礼部。简派大臣考试,候旨钦定,作为进士,一体殿试,酌加擢用,优予官阶。……京师大学堂分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预备科。附设者,仕学、师范两馆。大学院主研究,不讲授,不立课程。专门分科凡7: 曰政治科,曰文学科,曰格致科,曰农业科,曰工艺科,曰商务科,曰医术科。政治科分目2: 政治、法律。文学科分目7: 经学、史学、理学、诸子、掌故、词章、外国语言文字。格致科分目6: 天文、地质、高等算学、化学、物理、动植物。农业科分目4: 农艺、农业化学、林学、兽医。工艺科分目8: 土木、机器、造船、造兵器、电气、建筑、应用化学、采矿冶金。商业科分目6:簿记、产业制造、商业语言、商法、商业史、商业地理。医术科分目2: 医学、药学。预备科分政、艺两科。政科课目: 伦理、经学、诸子、词章、算学、中外史、中外舆地、外国文、物理、名学、法学、理财、体操。艺科课目: 伦理、中外史、外国文、算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地质及矿产、图画、体操。为入专理某科便利计,得增减若干科目。各3年卒业。仕学馆课目:算学、博物、物理、外国文、舆地、史学、掌故、理财、交涉、法律、政治、师范馆课目: 伦理、经学、教育、习字、作文、算学、中外史、中外舆地、博物、物理、化学、外国文、图画、体操。’”

京师大学堂

我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前身。1898年七月建立,同年十二月开学,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为孙家鼐。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为办学方针。初定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十科,但只办了 《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每堂仅有学生十余人。1902年,由张百熙任管学大臣,设速成、预备两科,前者有仕学、师范两馆,后者有政科、艺科。1903年,又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和医学实业馆。1910年,改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清亡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1898年创立,为戊戌变法新政措施之一。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瑞棻上书提出在京设立大学堂。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重申此议,同年6月,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举办京师大学堂并谕军机大臣与总理衙门议奏大学堂章程。后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8章52条,包括总纲、学生功课、学生入学、学成出身、聘用教习、经费等。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为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方针为“中学体也,两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功课“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当年12月开学,仅为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每堂10余人,学生总数不及百人,以读程朱理学为主,性质与旧式书院相近。1898年九月戊戌政变发生后,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但保留了京师大学堂。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学堂停办。1902年恢复。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设预备科(分政、艺两科)和速成科(包括仕学、师范两馆)。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同年管学大臣改为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设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1910年,筹办分科大学,陆续开设经、文、法政、格致、农、工、商七科,学生约400人,除商科学制三年外,其余各科均为四年。辛亥革命后,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为第一任校长。

京师大学堂Jingshi daxuetang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1898年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广育人才,讲求时务”。按章程规定,专门学科,初议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10科。实际最初仅办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性质仍同于旧式书院。成立之初制定的《大学堂章程》计8章52节,对于办学总纲、课程、入学、学成出身、聘用教习、经费等均有详细规定。《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是施行教育的机关,也是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规定大学、中学、小学之级制,教育原则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理”;明确规定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的内容,注重仪器设备。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预备科分政科及艺科。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同年改管学大臣为教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设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派张亨嘉为第一总监督,京师大学堂遂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7科。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创立,目的为“广育人才,讲求实务。”1900年帝国主义侵占北京,学校被迫停办。1902年复学,设预备科及速成科。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办于北京。设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两堂,每堂学生十至二十人。分普通学、专门学。普通学以经学、理学、中外掌故、诸子、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初级政治、初级地理、文学、体操为必修科,专门学有英、法、德、俄、日各国语言及高等数学等十五门课程,听学生选习一至二门。翰林院编修、各部员司及大员子弟和各省中学堂毕业生均可入学。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停办。二十八年复校,分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预备科(政科、艺科)及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学制均为三年。并入的同文馆分英、俄、法、意、日五种语言专科。次年添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宣统元年(1909)改大学预备科为高等学堂。师范馆已改为优级师范。筹设经、文、法政、医、格致、工、商等分科。次年除医科未立外,余皆开学。辛亥革命中停办。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1898年创立于北京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教育方针为“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设置格致、农、工、商、兵、矿等课程。1900年学校停办,1902年复校后,颁布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1910年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7科,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1898年创立于北京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教育方针为 “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设置格致、农、工、商、兵、矿等课程。1900年学校停办,1902年复校后,颁布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1910年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7科,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1898年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以适应变法的需要。还规定京师大学堂为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教育方针为中西并重。1898年11月开学,仅办有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二堂,每堂不过10余人,几与旧时书院无异。1910年分科大学正式开办,陆续开设经、文、法政、格致、农、工、商7科。学生约400人。经科还接受外国留学生10余人。1912年民国成立,更名为北京大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