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闽方言的形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闽方言的形成

分类:【中国民俗】

福建的方言历来以复杂和特殊而著称。迄今为止,闽中福州和闽南漳、泉、厦以及莆仙、闽西、闽北等地的方言互不相通。福州人讲的方言其他地方的人听不懂,同样,闽南、莆仙等地人讲的方言福州各地人也如同听外语。就种类而言,福建的方言除了闽方言之外,还有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不止一处的北方方言岛,它包含了除粤方言、湘方言以外全国所有重要的方言。就分布地域来看,以福建省为本土和主体的闽方言,除了通行在闽、粤、台、港、澳、琼、浙等大片地域之外,还散见于苏、赣、桂、川等省。如果将散布于海外各地的闽人及其后裔统计在内,海外说闽方言的人数则可以数千万人计,是汉语方言在域外使用人口最多的一个。就特征而言,闽方言所保存的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特点,在全国各方言中是相当突出的,它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之间历来被认为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自古就有“南蛮舌”的说法。清光绪福建著名学者谢章铤在《说文闽音通》中也说:“三代正音多存吾闽……天下方音五音咸备,独阙纯鼻之音,惟吾闽尚行此音,乃千古一线元音之仅留于偏隅者。漳、泉人度曲纯行鼻音,则尤得音韵之原矣。”

世界上现存的方言大多是在古代社会形成的,福建各地的方言也不例外,它和汉民族共同语一样都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方言的形成和历史上社会的分化、人民的迁徙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从有关资料看,闽方言的形成最早是传承了上古土著民族越人的语言文化。古代越人多音拼合的胶着语及其语法特点,至今为止在福建一些地方的方言中仍有遗留。如先秦古籍《周礼》、《国语》等对“闽、蛮”相提并论,而在今日的闽南方言中,“闽”、“蛮”依然同音,不分彼此。闽方言中的滑落、舀、脱落、拭擦等词汇,与上古中国南方百越民族后裔的今壮侗语系的部分少数民族语音相同或基本类似。其中的部分语法,也与之类似。如壮侗语常常将修饰语置于中心语之后,“公鸡”说成“鸡公”或“鸡角”,“母鸡”说成“鸡母”,“干鱼”说成“鱼干”,“客人”说成“人客”,等等。闽方言也有相同或类似的说法,如鸭雄、鸭母、鸡母、鸡角、猪姆、牛姆、人客等。壮侗语以半双声、半叠韵的方式表示动作的某些情态,福州话也有类似的语法,如勤勤做、咪咪笑等。在单音形容词和动词之后加叠音后缀作为生动的形式,这在闽方言和壮侗语中都十分多见,如甜蜜蜜、湿漉漉、活跳跳,等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州北郊的庄边山先秦遗址中曾经出土一批完全具有春秋时期楚国文化风格的楚人墓葬,出土的有关组合陶器等文物,也完全具有楚文化的特征。从这些遗址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确认当时楚人曾经略福建地区。为此在福建的方言中,也遗留有古楚语和古吴语的一些痕迹。

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分析,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化以及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而致。闽方言的形成还同汉晋以来中原汉人大量迁徙入闽密切相关,南北朝和唐末五代时期的战乱和分裂,使中原汉族人口大规模南移入闽,这就使上古和中古的中原语音自然地传播于福建各地。这些入闽的汉人带来中州地区的语音,使一些闽方言的词汇、语法至今还保留着魏晋时代汉语的痕迹。

六朝到唐五代是上古汉语发展为中古汉语的转变期,这一时期,先期入闽的北方汉人带来上古音和上古语词,晚期入闽的则带来中古音和中古语词。此后千余年间,闽中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变动较少,方言演变也相应地比较缓慢或停滞。因此在现代的闽方言中,我们还可以明显看到上古和中古的两个语言层次。上古层语音多见于口语词,中古音则多见于书面语。闽方言中上古汉语遗存的语音,唐以前轻唇读为重唇(如f读为P、Ph),史称“古无轻唇”,闽方言至今仍将许多轻唇音字读为重唇音声母。唐以前舌上音均读为舌头音(

读为t),史称“古无舌上”。闽方言至今无舌上音。上古音匣母、群母相关,谐声也通谐(如甲―匣,鸽―合,今―含)。闽方言把部分匣母字读为k声母。上古歌韵字读a元音,汉代佛经译音以陀、罗译da、la,今闽方言歌韵字白读仍有以a为主要元音的。

在词汇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与上古语词关系密切或相当一致的闽方言常用词。在我国最早的字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之中,可以找出不少例证。如《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都挺切。”今闽方言多称铁锅为“鼎”,如福州话有鼎边糊、鼎盖,闽南话有鼎仔等说法。《说文解字》:“汤,热水也,土郎切。”今闽方言仍称热水为“汤”,如福州话洗澡称“洗汤”。《说文解字》:“?,跋也,都年切。”今闽方言多谓跌倒为“跋”,如福州话说摔倒为“跋一倒”。《说文解字》:“?,周年也,子内切。”福建各地民间至今仍称小孩周岁为“做?”或“度?”。《说文解字》:“蓐,披田草也,呼毛切。”闽方言耘田谓之“蓐草”。《说文解字》:“必,分极也,毕吉切。”闽方言谓物将裂为“必”。《说文解字》:“企,举踵也。山海经有企踵国,其人足跟不着地,去寄反。”闽方言立谓之“企”。《说文解字》:“漉,浚也,卢木反。”闽方言于水中捞物谓之“漉”。《说文解字》:“潘,浙米汁也,浦漫反。”闽中等地方言洗米水谓之“潘”,至今仍然。《说文解字》:“伉,藏部也,苦浪切。”闽中等地方言至今仍称藏物为“伉”。《说文解字》:“霰,稷雪也,稣甸切。”闽方言俗谓霰为“米雪”。

除了《说文解字》外,在其他有关古籍或字书中仍然可以找到许多例证。如《吕氏春秋》:“宋子罕之邻为鞔工。”鞔音蛮,今福州方言仍称以皮蒙鼓面为“鞔鼓”。《史记?功臣表》:“靡有子遗耗矣。”孟康注:“耗音毛。”颜师古注:“俗谓无为毛。”闽方言“无”均说成“毛”,至今仍然。《汉书?天文志》:“下晡至日入为麻。”闽方言至今仍称夜为“暝晡”。扬雄《方言》:“蜀,一也。”闽中等地民间至今口语说一仍称为“蜀”。《南史》:“东昏侯遇弑于西弄。”“弄”即巷,今闽人仍称小巷为“弄”。《尔雅》:“粥,糜也。”福建许多地方都称稀饭为“糜”。福州民间称出嫁女为“做新妇”,闽中、闽南等地都称媳妇为“新妇”。“新妇”在古代汉语里本就有媳妇的意思,原意为家里新来的妇人,亦泛称媳妇为“新妇”。如《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刘兰芝与小姑诀别时说:“新妇初来时,小姑且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可见刘兰芝嫁入焦家后亦称“新妇”。

在福州话的部分量词中,也保留着古汉语语法的痕迹,其主要表现在名量词和动量词两个方面。名量词是表示事物单位的词,如个、块、尺、斤等。福州话中保留古汉语特色的最典型的名量词是“头”。在福州话里,无论天上、地上和水里的各种禽兽鱼虫,大到老虎、狮子,小到蚊子、蛆虫,几乎生物界的所有动物都可以用“头”来称量,而不分只、个、条、尾、匹、口、头等。这一语法与南北朝时期量词“头”的用法基本相似,属于古汉语特殊用法的遗风。福州话名量词的“盏”,除了和普通话一样可以用来指称电灯等外,还可以用来称量酒等,例如一盏酒、两盏茶,这种语法也流传于汉晋前后,而在现代普通话里,“盏”字不再用作量酒的单位词,而是用作灯的单位词。此外,类似的如《五杂俎》卷3所载:“佛典一弓为四肘,五百弓为一拘……五百弓四里也。今闽中量田尚用弓,四步为一弓,而他处人无知之者。”

动量词是表示动作单位的词,如次、回、趟、遍等,在福州话的动量词中也保留着古汉语的痕迹。如:“匝[tsa]”,相当于普通话的“次”,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福州话说去两匝了(去两次了)、又落一匝雨(又下一回雨),这在古汉语量词中可以找到相关的实例,如《史记?高祖纪》:“围宛城三匝。”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过[ku]”,相当于普通话的“次”、“遍”。“过”作为古汉语的动量词,是由“度过”、“经过”引申出来的,其在古代运用十分普遍。如《水经注》卷34:“余尝往返十余过,正可再见远峰耳。”《吴志?张达传》:“吾久废不复省之,今欲思论一过,数日当以相与。”现代福州话用它来指称“经过”的动作,如衣裳洗一过、书读一过了,等等。这些语法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复存在,而它们却完整地保留在福州话中。

闽方言中的中古语音和词汇遗存同样是很多的。如中古音见系声母不论与何种韵母相拼均读为k、kh、h,和今闽方言一致。又如中古词汇中的“底”字,有疑问指代词“哪”、“何”以及方位词“里面”的作用,这在福州话和闽南话中表示的意思相同。如“底侬”指何人,“底处”指何处,等等。在今日的闽方言中,一些口语读音依然遗留有古代语音。如闽方言称没关系为“莫相干”,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诗:“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闽方言折花称为“拗花”,唐元稹诗“今朝谁是拗花人?”唐代诗人顾况以《囝》为题的古诗,其中有“囝(仔)别郎罢(爸)”、“郎罢别囝”和“汝(你)”等闽方言语句,这些都是典型的闽东方言,与今日的福州话毫无差别。至于现在福建各地民间常用的一些词句,如日头、悬(高)、翼(翅膀)、索(绳子)等,也是中古前后中原地区常见的词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