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原是我国古代一种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建筑物,后来发展成城阙、宫阙。有的宫殿,亦称“阙”。如岳飞《满江红》中“朝天阙”,“天阙”,即指皇宫。其状最早是,形似门墩,在城门、宫殿、祠庙或陵墓前,成对排列。亦有把左右两阙上部连成一体的,类似门楼。大者阙身附有子阙,阙顶重檐 ,高低成迭落式,檐下设斗拱,阙面雕有人物图案。小阙通常用独石建造,单檐屋顶。早期用砖木建阙,后来用石头建造。其源于西周,至春秋时的《诗经》即有记述,到汉代由于崇尚厚葬,于祠墓前设双阙,成为定制,沿袭至清末民初。

科技类名词。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以两台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又以登楼可以远观,故又名观。有的用石雕砌而成,作为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创于春秋,盛于秦汉。《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谷梁传?桓公三年》及《周礼?天官冢宰》都有“阙”或“观”的记载。汉代组群建筑上阙的形式: 一种在台基上用砖石或砖石木混合的结构方法建阙身,上覆单檐或重檐屋顶,或在阙身左右再附加子阙,称“子母阙”。如东汉王稚子阙、高颐阙等。二阙之间,一般为道路,也有子阙马围墙相连的。这种左右对立中间断开的阙,唐宋两代的陵墓中仍然使用。另一种在左右两阙之间建门屋或楼,连为一体,经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用于宫殿及其他组群建筑的前部。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卷二十三:“盖为二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圆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也有用作宫门的代称。《汉书?朱买臣传》:“诣阙上书。”

中国古代用于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多建于城池、宫殿、第宅、祠庙、陵墓之前。由最初显示威严、供守望之用,演变成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始于周代,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均有大量建造。阙的类型,一种是独立的双阙,上覆屋顶,中间不设门,另一种是门、厥合一的阙,即在双阙之间连以单层以至三层檐的门楼。阙经宋元演变,到明清两代成为北京紫禁城午门的形制。现存最早的阙建于汉代,东汉的庙阙、墓阙今存28处,分布于四川21处,河南4处,山东3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