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队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队舞

分类:【传统文化】

唐宋宫廷的一种乐舞形式。以大曲和诗歌朗诵、舞蹈相结合,在隋至唐初燕乐基础上演变而成。唐代尚不普遍,有李可及编导之“菩萨蛮队舞”以及由他改编之“叹百年队舞”(见唐代苏鹗《杜阳杂编》)。宋代形成了固定程式。一般分“散序”(只有乐器吹奏,不歌不舞)、“中序”(也叫“歌头”,着重于歌唱)、“入破”(也叫“舞遍”。入破以后着重于舞蹈)三大部分。宋代队舞分小儿队和女弟子队。小儿队七十二人表演,分为十队,包括拓枝队、剑器队、婆罗门队、醉胡腾队、诨臣万岁乐队、儿童感圣乐队、玉兔浑脱队、异域朝天队、儿童解红队、射雕回鹘队等。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表演,分为十队,包括菩萨蛮队、感化乐队、抛球乐队、佳人剪牡丹队、佛霓裳队、采莲队、凤迎队、菩萨献香花队、彩云仙队、打球乐队等(见《宋史?乐志》)。队舞力求诗情画意,舞蹈设计刻意雕琢,标志宋代宫廷舞蹈艺术上已达到相当水平。队舞对后世戏曲有深远影响。

宋代宫廷歌舞。始于唐代,唐王建《宫词》有“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春设殿前多队舞,朋头各自请衣裳”的诗句。至宋代繁盛。队舞的音乐承袭了唐代大曲,很多舞也是在唐代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如唐代的《柘枝》、《剑器》、《浑脱》、《菩萨蛮》等,到了宋代成为《柘枝队舞》、《剑器队舞》、《玉兔浑脱队舞》、《菩萨蛮队舞》等。宋代队舞的特点是朗诵、舞蹈和歌唱交叉进行、密切配合。歌舞队为其主体,前有专人引舞,念口号并向观众致词。队舞的演出有一定程式,先由领舞人向观众致词并介绍节目内容,然后引舞队上场歌舞,歌舞演完,再由领舞人招呼全体歌舞队上场“谢幕”。舞者已出现了角色的分类和表演,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舞蹈的设计更加复杂多样,并力求有诗情画意。对后世戏曲等表演艺术有深远的影响,队舞的形成标志着宋代宫廷舞蹈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队舞还曾传到朝鲜等国。

宋代在唐代歌舞大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与诗歌、朗诵相结合的富有故事性的宫廷舞蹈。分“小儿队”与 “女弟子队”两种形式。“小儿队” 有七十二人表演,据《宋史?乐志》载,小儿队包括一、“柘枝队”,二、“剑器队”,三、“婆罗门队”,四、“醉胡腾队”,五、“诨臣万岁乐队”,六、“儿童感圣乐队”,七、“玉兔浑脱队”、八、“异域朝天队” 九、“儿童解红队”,十、“射?回鹘队” 等十队; “女弟子队” 有一百五十三人表演,包括一、“菩萨蛮队”,二、“感化乐队”,三、“抛毯乐队”,四、“佳人剪牡丹队”,五、“拂霓裳队”,六、“?莲队”,七、“凤迎乐队”,八、“菩萨献香花队”,九、“沮云支仙队”,十、“打?乐队” 等十队。其中有些节目唐代就有,有些则是在原有基础上加工整理,重新安排成新型的队舞,新创制的则有 “感化乐”、“菩萨献香花、彩云仙、佳人剪牡丹” 等,还有表现少数民族的舞蹈等。宋代 “队舞” 日趋完善,朗诵的致语、舞蹈和歌唱交叉运用、密切配合。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并对后世戏曲及歌舞剧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宫廷盛大的队舞,多在皇帝的生日或其他庆典的宴会上与百戏、杂剧汇同一处演出。队舞演出人员很多,但都有明确分工: 如“杖子头” 负责念口号,有时也要兼歌舞,因手里拿着银裹头的杖子故名: “参军色” 负责指挥、导演、报幕和演出的舞台监督; “后行”在舞队后面担任伴奏的乐队; “歌舞队” 队舞的主体;“花心”,引舞的大都有五个人,队形成正方形,中间的演员是主要演员,经常担任独舞,或竹竿子问答,因放在中间,故称 “花心”。宋代宫廷表演队舞的组织机构是教坊,但南宋时,因经济拮据至绍兴末年教坊实际已取消,“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属修内司教乐所集定姓名,从奉御前供应”。“队舞” 的形成标志着宋代宫廷舞蹈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宋代宫廷舞蹈名。系在隋唐燕乐大曲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将大曲与诗歌、朗诵、舞蹈结合起来,兼具礼仪、欣赏、娱乐等多种功能。虽宋以前已有,如唐王建《宫词》已提及宫中女子队舞,但并不普遍,至宋代始蔚为大观。如宋队舞《柘枝》、《剑器》、《浑脱》、《菩萨蛮》等即自唐代独舞或双人舞发展而来。其内容亦从前代注重抒情进而表现某些政事。宋代宫廷队舞有小儿队及女弟子队,皆有各自的舞蹈节目。其演出有一定的程式体制。一般先由“竹竿子”引数名领舞演员上场,“竹竿子”先念致语,表示祝颂,并说明节目内容,然后引出人数众多的舞队,称“勾队”。接着奏乐起舞。整个节目可分成若干段落,“竹竿子”则在每段开头念诵致语,表示场次的转换,中间还插有“竹竿子”与“花心”的问答,舞者在舞蹈过程中还要歌唱。演出完毕,“竹竿子”指挥舞队出场,称“遣队”或“放队”。队舞多在重大节庆宴饮时与百戏杂剧相间演出,以助宴会之兴。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记述了徽宗诞辰“天宁节”庆典上小儿队与女童队的舞蹈,舞毕接演杂剧,杂剧毕再放舞队出场。《文献通考?乐考》记春秋圣节等大宴节目,亦有队舞,如“上元观灯,楼前设露台,台上奏教坊乐,乐舞小儿队。台南设灯山,灯山前陈百戏山棚,上用散乐舞女弟子”。队舞所用乐曲为大曲与曲破,并按大曲结构编排。队舞成员大多为教坊临时召集的民间艺人,当时例于内宴前一月,于教坊内勾集弟子小儿练习此舞。队舞虽属宫廷舞,但并不限用于宫廷,一般贵族士大夫之家也常有小型舞队,如宰相寇准家中就有24人的柘枝队,宴客必舞,舞必尽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