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阴阳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阴阳家分类:【文化精萃】 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战国末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家学派的简称。它以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为中心思想,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自然哲学体系。阴阳五行学派认为,四时的变化,除了五行盛衰的原因外,还由阴阳二气的交感所决定。孟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阴阳五行学派还用五行相生相胜学说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推移和朝代的更迭,刨造了“五德终始说”。 战国时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提倡阴阳五行说,亦称阴阳五行学派。阴阳说与五行说原为各自独立的两个不同系统,其初期均具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五行”本指宇宙五种重要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创为“五德终始”、“五德转移”之说。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受“五行”支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于是形成“天人合一”的循环历史观,为新兴封建统一政权提供理论根据。其后儒家与阴阳家合流,“五德终始”说被纳入董仲舒“天人感应”神学体系,成为谶纬神学重要内容。阴阳家思想对道教也有一定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邹子》49篇、《邹子始终》56篇,均已散佚。 秦汉学派之一,以阴阳五行为其基本教义,故称“阴阳家” 或 “阴阳五行学派”。“阴阳” 和 “五行” 最早属于两个不同的观念系统,根据现存的文献,“阴阳” 概念最早见于 《易经》,“五行” 概念最早见于 《尚书》。但这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一般认为,这一观念最早产生于对天象的观察,都与日照有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推而广之,凡宇宙间两两对立的事物及其性质,如天地、高下、大小、长短、刚柔、雄雌等等,都可归结为阴阳这两大对立统一的范畴。但据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研究,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是初民特有的思维逻辑。也就是说,阴阳观念的产生更可能与初民的思维特点有关。五行则是对宇宙物质的一种概括,古人以金、木、水、火、土来概括或代表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及其功能、属性与变化等,类似古希腊的 “四大元素”说。这一观念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以 “五” 为限,则可能与远古神秘的数字崇拜有关。到了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即以 “阴阳消息、五行转移” 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当时以此名家的代表是齐国人邹衍,他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为 “五德终始” 之说,影响非常大。秦相吕不韦挂名编纂的 《吕氏春秋》、西汉今文经学家董仲舒的 《春秋繁露》、著名学者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等,都以阴阳五行为思想基干。司马谈 《论六家要旨》,第一家便是阴阳家。 阴阳家是中国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说为主旨的哲学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认为阴阳家最早出于古代传说中舜尧时代执掌天文、历数预测吉凶祸福的官吏。他们在长期的观测天象过程中,掌握了自然界的一些变化的规律性,用以预测人事变化,和巫术迷信相结合 其思想具有科学与迷信巫术混杂的特征。这些人到汉代被称为阴阳家,或称为阴阳五行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代表人物较著名的有战国末期齐国的邹衍。《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记有阴阳家的一些思想。 《月令》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关于四时气节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以阴阳五行的理论给予说明,认为一年四时的变化原因是取决于五行盛衰和阴阳二气的衰退和生长,用五行的相生相胜、阴阳的交合不交合来解释。邹衍继承发挥了早期阴阳、五行说,提出“五行生胜”的观点。五行“相生”,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胜”指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阴阳五行家用不同的几种自然物质和阴阳对立,来说明自然界万物的生灭变化规律,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邹衍还从五行相生相胜的思想出发,提出“五德终始”说,来解说社会历史的发展,“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谓“五德”,指水、火、木、金、土的“德”,每一德相应支持一个朝代,五德各有盛衰之时,其支持的朝代也相应盛衰,以此来解释历史朝代的更替。如认为“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李善《文选》,沈休文《故安陆昭王碑》注引《邹子》),即谓虞时“以土德王”、夏代“以木德王”、商朝“以金德王”,周朝“以火德王” 这种历史观承认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有其合理的成份。但认为历史的发展变化遵循“五德转移”的秩序,则是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 邹衍还提出“先验后推”的认识方法,《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即以直接经验为认识基础,由近及远,由已知推及未知,乃至推测无限的宇宙和天地未生之时。如通过中国的名山大川和物产,推知“海外人之所不能睹”(同上)的情况。这种“先验后推”的认识方法,注重直接经验,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其由“近”推“远”,有助于克服狭隘经验的局限,但难免带有主观猜测的缺陷。 阴阳家一派一方面试图用五行的盛衰和阴阳的消长去说明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其自然观包含有相当的唯物主义成分;另一方面其思想认识中又混杂有种种巫术迷信的内容,也有唯心主义和宗教的因素。司马谈评述这个学派时说:“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史记?太史公自序》)。阴阳家思想的混杂性,使对后世的影响带有两重性,秦汉以后,《黄帝内经》和王充的学说从唯物主义方面吸收发展了阴阳家学说中的科学成份;而董仲舒和谶纬神学则把其中巫术迷信的内容发展成系统的唯心主义神学目的论,用“天人感应”来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战国时期以阴阳、五行说为中心思想的一个哲学流派。盖由古代天文家、占星家、术数家演变而来。《汉书?艺文志》把其列为九流之一。亦称阴阳五行学派。代表人物有邹衍等。阴阳说和五行说本来是先秦时两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学说。邹衍以五行配四时,用阴阳消长分析四时变化,尚有某些合理因素。但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王朝的更替,则完全是一种神秘主义的历史循环论。阴阳家学说包含有若干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但大量的是神秘主义的东西,到汉代演变为荒诞的谶纬神学,后世许多世俗迷信都和它有渊源关系。这种杂糅科学和巫术的矛盾体系,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