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陶行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陶行知

分类:【文化精萃】

教育家。原名文?,又名知行,后改行知。安徽省歙县人。1910年入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1915年获伊里诺大学政治硕士学位。同年秋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为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获该校都士总监学位。同年秋季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兼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等职。“五?四”时期主张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提倡女子教育,学生自治等。1923年,同晏阳初等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本》,推行平民教育运动,多处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积极提倡乡村教育运动。认为中国的国情是以农立国,教育应为占中华民族最多数的贫苦农民服务,提出以普及乡村教育运动来改造中国乡村社会。在南京郊区晓庄创办试验乡村教育师范学校,培养教师。系统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治心”,还提倡“小先生制”以开展民众教育,设想以教育手段来改善人民生活。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支持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1930年国民党政府下令封闭晓庄学校,他被通缉。同年避居日本。1931年春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申报》转向支持进步力量和抗日救亡运动起了促进作用。1931至1935年,提倡普及教育,发起“科学下嫁”运动。与丁柱中、高士其等主持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和《大众科学丛书》,并创办了《生活教育》,向人民大众介绍通俗科学知识。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流浪儿童工学团等。“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民族民主革命斗争。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和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任执行委员。1936年初,发起组织国难教育社,吸收文化教育界人士参加。同年7月,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人发表《团结御侮》宣言,响应中共中央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号召,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政策。同月,应邀赴伦敦参加世界教育第七届年会,并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作为国民外交使节,先后周游亚、非、欧、美二十八国,宣传抗日救国和开展募捐活动,支援抗日。1938年10月,回国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战时教育运动,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同年12月,在桂林被选为生活教育社理事长。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他于1937至1946年创办的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培养出许多革命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去革命根据地。他拥护中国共产党,为国民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曾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著作很多,已合编为《陶行知全集》(六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