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隋分类:【传统文化】 朝代名。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杨坚(隋文帝)废周称帝,国号隋。公元583年(开皇三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朝陈,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疆域东、南至海,西至今新疆东部,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北至辽河。文帝时,推行均田制,重编户籍,以增加财政收入。在政体制度方面,确立内史(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制,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炀帝(杨广)时,开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从公元611年起,由于连年劳役、兵役,严重破坏生产,各地不断起义。公元618年,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杀,恭帝杨侑继位,旋隋亡。共历3帝38年。 朝代名。周静帝冲龄即位,周宣帝皇后 (时为皇太后) 之父,杨坚总揽朝政。周大定元年 (581) 杨坚代周称帝,建国号隋,建元开皇,是为隋文帝。开皇八年 (588),文帝令晋王杨广为统帅大举伐陈,次年攻下建康 (今南京),俘后主陈叔宝,统一了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南北分裂近300年的历史,顺应了这一历史时期民族大融合的主潮流,使中国历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隋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开皇二、三年颁布新的均田、租调令,对授田规定、纳租调限额、服役等方面都做了调整,农民负担比北朝有所减轻。实行“输籍之法”,检括逃亡、隐漏之户,大大增加了国家的编户,扩大了征收赋役的对象。中央官制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为行政中枢,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职官制度。改革选举制度,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一律由中央任免,废除辟举制,基本上结束了大族豪强垄断地方实权的局面。隋初时修订《开皇律》,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兴修水利。开皇十年,改革府兵制。炀帝杨广新创进士科,废除九品中正制,为普通地主参政开辟了道路。上述一系列措施,使隋朝中央集权增强,社会经济由恢复走向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户口由400万户增加到近900万户,仓储丰实,手工业、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也很发达。隋王朝与周边的各少数民族虽互有战和,但经济、文化交流逐步扩大,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全长数千里,贯通南北,适应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的需要,对后世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隋炀帝杨广为杨坚次子,靠谋略夺取帝位,在他统治期间,中央集权得以进一步巩固,但繁重的力役、兵役连年不休,营东都、修长城、开运河、巡幸各地,每次工程动辄征发几十万到数百万丁男,甚至役及妇女。大业八年 (612)、九年、十年三征高丽,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巨大,死亡众多,给劳动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尤其是山东、河北地区,作为东征基地,又连遭水旱灾害,苦难尤为深重,隋末农民大起义也终于在这一地区拉开序幕。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打击并瓦解了隋王朝的统治,各地豪强和军府将领纷纷乘乱割据。李渊父子于太原起兵,占据关中一带。隋炀帝被杀后,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隋历文帝、炀帝、恭帝3世,共38年。虽其短暂,但它建立起的一系列制度,直接影响了唐王朝。 隋朝一级政区是郡,约计190多个郡;此外还有南宁州总管府、僚、濮等部辖区;还有?砣、室韦、契丹、焐、奚、东突厥、西突厥、宝髻、附国、女国等。 郡治在今河北的有14郡:北平郡郡治卢龙(今卢龙)、渔阳郡郡治无终(今蓟县)、安平郡郡治燕乐(今密云水库东北)、涿郡郡治蓟县(今北京市)、上谷郡郡治易县(今易县)、桓山郡郡治真定(今石家庄东北)、博陵郡郡治鲜虞(今定县)、河间郡郡治河间(今河间)、赵郡郡治平棘(今赵县)、信都郡郡治长乐(今冀县)、襄国郡郡治龙冈(今邢台市)、武安郡郡治永年(今永年东南)、清河郡郡治清河(今清河西北)、武阳郡郡治贵乡(今大名东北)。以上14郡共一百六十五万一千七百四十一户,户数比北魏时大为增加,超过了东汉时的户数,而接近西汉时的户数。 ① 此外,交河、东光、吴桥属平原郡(郡治安德,今山东陵县);黄骅、盐山、海兴、南皮属渤海郡(郡治阳信,今山东阳信西南);磁县、成安、临漳属魏郡(郡治安阳,今河南安阳);尚义、阳原、蔚县属雁门郡(郡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元氏西部属太原郡(郡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涉县属上党郡(郡治上党,今长治市);秦皇岛、青龙一带属柳城郡(郡治柳城,今辽宁朝阳);承德市、平泉围场、隆化、滦平、丰宁一带属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