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雕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雕漆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工艺之一,是在涂好漆灰的铜胎或木胎漆器的表面雕剔的一种工艺品。制作工序非常复杂。首先要用竹片或薄木片或铜板做出器形,然后涂上第一层漆灰,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的窖室内阴干,约需4―5小时,再涂第二层,反复多次,一般要涂80一90层,特殊制品要涂300―400层。并要用漆灰将胎器上的缝隙仔细填实、填满,以防热胀冷缩时造成断裂。把涂好漆灰的胎器烘干后,于表面描上花样,再用尖锐的小刀雕剔出各式花纹图案,最后磨光而成。这样一件雕漆工艺品从设计到完成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精细品则要耗去2―3年的时间。它造型朴拙古雅、纹饰繁厚凝重,色泽光润绚丽。若涂之以红漆,则称“剔红”;黑漆,则称“剔黑”;彩漆,则称“剔彩”,另外还有“剔犀”,即漆灰为两种以上的色漆,逐层累积,剔时因刀口断面的厚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色层。主要产品有瓶、盒、盆、罐、橱等。这种工艺品相传形成于隋、唐,西汉时期即有萌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宋元明清四代,即与瓷器玉器比肩,行销海外。目前,我国最著名的雕漆产地是北京,其次为扬州、天津、徽州等地。 漆器的一种,在涂有漆层的胎型上进行雕刻。北京元、明、清雕漆制品多用木胎、磁胎、铜胎,技艺上讲究刺、起、片、铲、勾等传统刀法,小至鼻烟壶,大到屏风,造型多达上千种。题材有山水风景、花鸟虫鱼、吉祥图案等等。 景泰蓝制作工艺图 掐丝珐琅缠枝莲象耳炉(明早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