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青帮分类:【中国民俗】 安庆青帮“通”字辈中,以朱雁秋的名声和势力最大。朱原是国民三十三军旅长。退役后,网罗门徒,扩大势力,敲诈勒索,作恶多端。后触犯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的利益,被逮捕枪决。其他有影响的青帮头目有:安庆警察局侦缉队长叶华,抗战前任安庆军警稽查处和警察局督察长的谢介孚,警察局侦缉队长卢秉忠,安徽省政府参议和禁烟局顾问、特业(制鸦片)工会会长韩景琦等。这些帮会的头面人物,在轮船、车行、茶馆、酒楼、浴室、戏院、赌场、烟馆、膏行等各行各业中,都有门徒。三教九流,应有尽有。他们依仗帮会势力,扰乱治安,操纵各业,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在蚌埠的安清帮,又称“清帮”、“青帮”、“青番子”等。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为运送军粮、税粮,委托反清秘密组织洪帮的叛徒翁乾潘,在运河、淮河组织一百零八帮(又称一百二十八个半帮),委托翁的亲信为码头官,兼为各帮帮主。淮河船民多拜师入帮参加运输。太平天国举事后,清帮势力受洪帮打击,后逐渐在淮河船民中解体,为各船帮取代。 1913年,蚌埠社会上开始有清帮组织,头子郭华亭为“通”字辈,任警察厅侦缉队长。当时蚌埠四郊地主的打手以及乡镇团丁,大部分是地痞流氓,没有固定的职业,加入郭的清帮后,常以“合法”的身份带着短枪进入市区,根据郭的指使进行活动。警察厅长曾几度易人,而郭均受重用。马祥斌任警察厅长后,郭送马全套家具和一匹马,企图将马拉作保护伞,引起马的怀疑,派人调查郭的罪恶活动。看守所关押的盗犯,半数以上与郭有牵连,马遂将郭革职。郭被开除后,处处与马为难,指使帮徒扰乱治安,勾结土匪到处活动,几乎每日都发生抢劫案件。某日,郭指使土匪抢劫马一家皮货店,被马逮捕,斩首示众于被劫的皮货店门口,全市人心大快。续任侦缉队长于化鹏、于化洲,明为官,暗投帮,实则为匪,市内凡商店、旅店、戏院、浴室,均须聘用于氏两人为名誉股东,按时送“红利”方可免生事端。 20世纪早期,清帮在蚌埠码头班扩充势力,发展一些码头的把头为帮头。帮头高香山为“通”字辈,在码头班收徒弟七八百人。在清帮控制下的码头班,对不愿为他们卖命的工人,清帮“家规”私设公堂治罪。30多个票班的工人,每天都要被抽“交际费”,供清帮活动开销。同时,清帮由码头班发展到盐粮行,一些混迹于粮行的“行痞子”也加入清帮,依帮仗势,欺诈霸市。如以樊小楼为代表的24个“三番子”,人称所谓“二十四贤达”,盐粮行老板们多不敢惹。 此后,蚌埠警察厅侦缉队又由清帮头目于化鹏、于化洲兄弟把持。于氏兄弟与郭大同小异,千方百计敲诈勒索。日军占领蚌埠后,于化洲又在警察局里做侦缉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于又被国民党蚌埠市政府委任为公安局侦缉队长。 日伪期间,清帮在蚌埠成立安清同盟会蚌埠分会(总会在南京),会长韩凌阁。蚌埠日本浪人也有加入的。此时,势力最大的为匪首沈席儒。沈时任蚌埠南乡仁和集地保,拥有七八十支长短枪,常在蚌埠西面河梢一带抢劫往来商旅。后任蚌埠地区伪军司令。自此,沈又招兵买马,扩充队伍,收罗大批流氓、土匪等。仅一年,沈便扩充到2000余人及许多枪支。至汪伪中央政府成立时,沈已有7000余众,被汪精卫委任为绥靖军第六师师长,驻防淮南铁路沿线和津浦路南段。抗日战争胜利后,沈又被国民政府委任为蚌埠接收师师长,仍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后被处决)。 抗战时期,蚌埠另一清帮巨头为路家云。1938年2月2日怀远沦陷时,路带着脚镣从监狱里逃出,不久,当地大地主请他担任地方保卫团大队长。半年,路即收罗200余人,在曹老集一带进行抢劫活动。日军获悉路是清帮,派人劝降,委其为淮北地区伪军司令。1945年后,路又投靠蒋介石,继续为非作歹。 解放战争时期,蚌埠清帮更为活跃。号称“三老”的刘华轩、项允诚、高香山都是清帮中有名的头目,刘、项是商会负责人,高是蚌埠码头的封建把头。1945年秋,高香山从四川回皖,手持李品仙给蚌埠市长李品和的亲笔信,坐上清帮第一把交椅,把持蚌埠水上运输,高的许多帮徒把持国民党蚌埠的党政部门。国民党绥靖公署主任夏威、市长李品和等常到高家聚赌吸毒,警察局长刘景武更是惟高命是从。 1948年秋,经国民党市党部书记长、中统特务洪吉岚策划,清帮大开山门、广收徒众,各大商号经理200余人投了门生贴子,并在华昌街芝麻巷宁氏家中摆下“香堂”。拜“香堂”时,从重庆请“大”字辈巨头张树声坐堂,洪吉岚和市参议会副参议长蒋尚贤、救济院院长夏育斋等人带头拜师。不久随着蚌埠的解放,清帮成了历史的陈迹。 桐城青帮头目江邦寅,始在芜湖入帮。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桐城双店,收罗门徒,成为双店一带的“土皇帝”,凡过路客商、匪盗,均送礼拜望,地方上大小事情,也均不得冒犯。1941年末,新四军主力北上抗日,沿江支队一部在双店临时驻扎,宣传抗日救国,镇压当地的惯匪,制定抗日公约。江邦寅表面赞同,暗中密报国民党军一七六师,要求派兵赶走新四军。 青帮,是民间的一种秘密团体。它的早期组织原是漕运水手中的一种秘密结社,这种结社是在原官方设于各地的粮帮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最初的表现形式只是一个以水运为生的漕运工人中的互助组织。因此它的分布特点是靠近水道,主要是沿运河两岸和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城市。 天津是个水陆码头,漕运的枢纽。因此,青帮的势力非常强大,成为青帮在北方的一个大码头,青帮对天津的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到了太平天国时期,运河漕运逐渐停止,青帮也开始上岸发展势力。在天津的青帮势力发展中,吸收了一批有钱的商人和有势力的政客。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初,济南的“大”字辈青帮历大森到天津“跑海”,使青帮很快发展成为天津黑社会中的最大势力,出现了袁文会,巴延庆、刘广海等大青帮头目。青帮组织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时,它只是一个独立发展起来的具有特色的行业帮会,而它的发展轨迹却是日益趋向没落和反动。 早期的青帮无论是组织上还是帮规上都有其很强的严密性。青帮内部成员都以纵的关系为联系纽带,它以严格的辈字制和师徒传承制而最具特色。这些运河上运输漕粮的水手,出身、籍贯各不相同,风俗习惯、方言也不一样,他们用严格的辈分来确定首领和徒众。这种辈分制最集中地体现了秘密结社中封建性的一面,它使家长统治、特权思想、蒙昧主义、偶像崇拜等在青帮中占了主导地位。 加入青帮有许多规矩,首先要行拜师礼,也称为“记号”。想入青帮的人先要找介绍人,也就是“引进师”,通过引进师取得欲拜的师父的同意,再请一位熟悉青帮掌故和帮规、帮话的人作为传道师。拜师礼的日期要由引进师来约定,入帮者还要向师父呈递门生帖和一些“孝敬”的钱。门生帖要将入帮者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日、职业和祖宗三代履历列上,这是拜师的凭证,这些都只是准备阶段,正式的入帮仪式是摆香堂。香堂一般设在一间较大的屋子里,中堂供奉青帮始祖像,把师父、引进师、传道师的师父、师爷、师太的姓名写在牌位上,香桌上摆三炉三烛。开香堂时,收徒弟的师父的前辈和同辈兄弟都要来捧场,这叫“赶香堂”,赶香堂的人越多,师父的脸面越光彩。仪式开始时,师父居中坐定,赶香堂的人分坐两边,引进师先领入帮者到始祖神案前各磕三个头,然后向师父及赶香堂的人各磕三个头。执事端上一盆清水,入帮者每人喝一小口,称为“净口”。之后,入帮者手捧三炷香,头顶门生帖,跪在香堂前受戒。师父要问:“你入帮是别人所劝,还是心甘情愿?”入帮者要答:“心甘情愿。”还要由传道师宣讲道规,交待各项事宜,再发给每人一本小折子,上面记有帮内秘密,它是不能让帮外人看到的。经过这些复杂的仪式,入帮者才能正式成为青帮成员,每一个新入帮的成员都要起一个道号。仪式结束后,师父还要大摆宴席,招待宾客,所需费用则由新入帮会的弟子们分摊。随着帮会的发展扩大,青帮的入会形式也越来越简单,尤其到了20世纪20―30年代,入帮只需填张履历表,送份礼物,进行一次见师典礼即可,开香堂的形式已变得简单易行了。 青帮在清中叶形成之始,只是一种职业和生活及政治经济斗争的团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为各种反动势力所支持和纵容。旧时的天津,脚行中的苦力工人大都是青帮成员,脚行成为天津青帮势力集中之地。青帮和脚行以及被称为“混混儿”的流氓、地痞相结合,是天津青帮的一大特点。 又称“清门”、“安清帮”,俗称“长裆帮”。最早为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中的人所组成,又说源于明代的罗祖教后入清门。据说是清雍正年间,漕运艰难,皇帝招抚运河沿线“天地会”中人,组成“粮米帮”保护漕运。至乾隆时改名为“安清道义会”。后因漕运改为海运,青帮遂沦为游民组织。早期青帮在杭州武林门外宝华山修建家庙,并在沿运河12处设立家庵。家庙设“承运漕粮事务所”,制定十大帮规、香案仪式、五戒十条、家法礼节等规矩。从此,青帮便代代相传,组织逐渐庞大,分成三堂六部,家法甚严,触犯帮规者,轻者申斥,重则家法处治,再犯在臂上烧字,若犯叛逆罪,则绑在铁锚上烧死。有歌谣云:“祖传帮规十大条,越理反教法不饶,今天当堂遭棍打,明日再犯上铁锚。” 安清帮内是师徒关系,一个人第一次收徒叫“开山门”,以后就可以继续收徒,到了一定时候,要宣布“关山门”,以后不再收徒。谁收的徒弟以及徒弟再收徒弟,均属谁的支系,有云:“分支不分帮,分帮不分家,天下安清是一家。”入帮后要以帮为家,各行各业都有帮兄帮弟,俗话说:“安清门朝西,尽吃窝里鸡。”只要叙上“家里”,走到哪里都受到热情接待,所以说“学会帮规和帮话,走遍天下,吃遍天下”。四时八节要向师父送孝敬礼,兄弟之间亦要礼尚往来,义气结交朋友,以巩固帮会势力。拜师会友繁文缛节甚多。会友联络一般在饭店、茶馆、车站、码头,联络有暗号、密语,可以互相考答。相传青帮在全国有一百二十八帮半,或称七十二帮半。苏州曾有二十一帮,其中“江淮泗帮”势力最大,他们负责将集中在苏州阊门太子码头的皇粮运往北通州常平仓。苏州又紧靠上海,深受上海帮会势力的影响,上海青帮的大亨黄金荣就出生于苏州。中华民国建立后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青帮的主要头面人物,几乎都属于江淮泗帮,认为是正宗嫡传,因而叫“总帮”、“本帮”。此外在江苏境内还有“兴武四帮”、“兴武六帮”、“航三帮”等,民国初年徐州水陆码头搬运工人十六班把头,全都加入了青帮。由于青帮势力日趋强大,过去反动统治者经常利用他们的势力,制造社会动乱或平息一些纠纷。1923年5月6日曾发生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事件”,就不得不由徐州的青帮头目出面去谈判解决问题。1934年至1937年,先后有青帮闹事,受到当局镇压,一度低落。1938年日寇侵占中国,特许青帮公开结社,并改名为“安清道德会”,以利用他们在民间的势力,所以日伪时青帮极为猖獗,徐州有所谓“五霸天”、“三榜”、“四少”、“十大班”、“三十六友”、“一百单八将”等,横行一时,非常嚣张。抗日战争后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被取缔。 20世纪30年代中期,太谷等县出现“青帮”组织,40年代极盛,在城内四典庙巷孟鹤年花园内设有香堂,在东大街开设庆和园饭庄,接待四方帮友。加入青帮的人员比较复杂,既有日伪人员,也有阎锡山的军政人员。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也有利用青帮“江湖义气”作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的。日本投降后,阎锡山将青帮改为“进步委员会”,拉拢封建势力为其所用。1948年后活动基本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自行消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