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颐和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颐和园分类:【文化精萃】 在北京市海淀区距城15公里处。原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1153年 (金贞元元年) 完颜亮设为行宫,明皇室改为好山园,1750年 (清乾隆十五年) 改建,名清漪园。1860年 (清咸丰十年) 被英法联军所毁。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 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改为今名,作为避暑游乐之地。园内各种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可分为政治、居住、游览三区。万寿山居中,前有排云殿、佛香阁、长廊等建筑,面临点缀着石舫,知春亭、十七孔桥的昆明湖。后山的翠竹苍林,景色幽美,主要建筑有谐趣园等。颐和园善用地形,布局疏朗灵活,巧妙多变,为我国现存最宏伟的古代园林,是劳动人民造园技艺的结晶。1914年起开放,1924年辟为公园。建国以后,不断修缮,面貌一新。 我国现存最大古园林。在今北京市西郊。金代前为瓮山风景胜地,金贞元元年(1153),完颜亮于此设金山行宫。元朝修治引水工程。明代改修,称“好山园”,增建圆静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始大规模修建,易瓮山为万寿山,园改称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500余万两白银及其他款项重建,作避暑游乐之所,历10年竣工,改称今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焚毁部分建筑。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再次整修。全园分万寿山、昆明湖两部分,总面积约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有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布局集我国林园艺术大成,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成”,亭、堂、楼、阁、廊、榭、桥相映成趣,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极高。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京市西北郊,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中的清漪园,建于1750年,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础,以西湖风景为蓝本,吸取江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修建成的,是我国现存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最华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原为帝王的行宫和宫苑,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设为行宫,明时改为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为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焚,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是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作为避暑和游乐的场所,全园总面积3.4平方公里,约5000多亩。在总体布局上主要以北面的万寿山和南面的湖区为主,全园可分四部分,万寿山东部的朝宫及附属区;万寿山南麓前山及昆明湖主湖区;万寿山北麓的后山区;昆明湖南湖及西湖区。四部分各风格不一,但在总体上又呼应又统一。 东宫门为正园门,入东宫门有仁寿殿,是慈禧、光绪处理朝政的地方,大殿面阔九间,两侧有南北配殿,采用灰瓦卷棚顶,庭院内布置了山石盆景。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是慈禧居住的地方,堂前有慈禧泊船的码头,堂内西套间为慈禧寝宫,东为更衣室,中设宝座、御案、掌扇、屏风等。 仁寿堂北面是德和园,是看戏玩乐的地方,大戏楼在德和园内,面对颐乐殿,重檐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有天地井通连,底层舞台底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南部连着巨大的后台,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戏楼。 乐寿堂往西是著名的长廊,廊长728米,共273间,从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东起邀月门,西迄石丈亭,中穿排云门,两侧隔一定距离布置着亭台,或通临湖的轩榭,有节奏的变化。内部梁枋上绘有精美的西湖风景及人物、山水等苏式彩画8000多幅。 万寿山南麓,面临昆明湖,依山就势布置着一片亭台楼阁,这是全园的中心区,从湖岸边牌坊起,经排云殿、德辉殿层层上升至佛香阁,到全园的制高点彩色琉璃贴面的智慧海殿。佛香阁平面八角三层四重檐,高41米,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位于万寿山的正中,气势宏伟,为颐和园的标志。清乾隆时筑九层延寿塔,后“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在佛香阁左右星罗期布地布置着20多组风格不同的建筑,参差错落。 长廊西端的湖岸边,有座石舫名清晏舫,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舫上原有中式舱楼,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仿外国游轮重建西式舱楼。船体长36米,用巨大的石块雕砌而成,舱楼系木结构。 在颐和园的后山是一处狭窄的山谷,谷内有条水道名苏州河,两岸林树参天,原来清漪园在沿河两岸建有仿苏州风格的市街,为帝王取乐,后只留下断壁残垣,现已被修复开放。 万寿山东北角是著名的“园中之园”谐趣园。是仿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而建,原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以水面为中心,周围布置形式多样的楼台亭榭,以游廊、小桥连系,水中植满荷花,环池有涵远堂、瞩新楼、知春堂、澄爽斋十三楼台堂榭,极富有江南情趣。 昆明湖在颐和园南部,湖中点辍着岛屿,其中有龙王庙、十七孔桥,湖面还有一道长堤,将水光潋滟的湖面分成南湖西湖。堤上架设各式不同的桥梁,其中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称为西堤六桥。这种处理手法便利了湖岸的交通,将湖面适当缩小,不致空旷无边,丰富了湖景。 清代御苑。在北京西郊约20里处。原为高梁河畔的一座小山,名金山。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金中都),在此修金山行宫,金章宗又引玉泉山水至金山脚下,称“金水河”,池为“金水池”。元时,金山改为瓮山,金水池亦改为瓮山泊。明武宗时,在此修建行宫,山名改回 “金山”,水泊又改名 “金海”,统称为“好山园”。明末,大宦官魏忠贤曾一度据为己有。清初,好山园又被改为“瓮山行宫”。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为庆贺生母孝圣皇太后60寿辰,大兴土木,折毁明孝宗所建圆静寺,改建大报恩延寿寺,将瓮山命名为万寿山,湖名更为昆明池,两者统称“清漪园”。它与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以及畅春园、圆明园,合称为“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最大的皇家园林区。1860年,英法联军将该园焚毁。同治年间,慈禧几度指使亲信上疏奏请修复圆明、清漪诸园,均未成事。光绪即位,慈禧大权在握,于是挪用大批海军经费修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太和,保养元气” 之意。1900年该园又遭八国联军蹂苓,俄、意、英三国兵驻园中达一年之久。1902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立即动手修复颐和园。自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时间在园中度过。颐和园占地约5000亩,其中3/4是湖泊,各种建筑约3000余间。全园可概括为勤政、居寝、游览三大区域。“勤政” 区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包括西侧配殿和南北九卿房,慈禧常于此处听政。居住区以乐寿堂、宜芸馆、玉澜堂三大庭园为主,以曲折游廊相连。乐寿堂为慈禧的寝宫,堂前种植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堂内摆设各种奇珍异宝。玉澜堂是光绪帝的寝宫,后来又成为慈禧囚禁光绪的场所。宜芸馆则为光绪隆裕皇后的住所,光绪被囚时,玉澜堂和宜芸馆之间也被慈禧命人用墙隔绝。仁寿殿北为德和园,其前身是怡寿堂,是专门为慈禧演戏的地方,内有一座三层大戏台,特为慈禧六十三岁寿辰而建,耗资160万两银子。乐寿堂西有一道邀月门,此门是一条长达728米游廊的起点。长廊共有273间,是我国最长的长廊,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的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逍遥亭,建于长廊之间。廊上绘有人物故事、山水花鸟彩画14000余幅,宛若一轴天然画彩的长卷。长廊两端为一巨大石舫。通长36米,系用云南大理石建造,寓意以此“永远不动之船”,象征清王朝政权如磐石般坚固。昆明湖有二堤、六岛、九桥,是仿杭州西湖、太湖、洞庭湖以及汉武帝的昆明池等四大名湖修建的。万寿山前是一组垂直分布的巨大建筑群,由昆明湖畔的云辉玉宇牌坊起,往北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递次依山势升高,贯穿于一条中轴线上,气势非凡,在中轴线两侧山坡的绿树掩映之中,还建有转轮藏、铜亭、邵窝、云松巢、清华轩、贵寿无极、听鹂馆、画中游等亭台楼阁,各具特色,雅趣盎然。万寿山北坡(后山) 则多是曲折幽奥的水乡小景,有水居村、自在庄和苏州水街,岸边还有茶楼酒肆,虽已毁坏,但今又重建,整新如初,以向游客。 昆明湖和万寿山 位于海淀区,距城中心约15公里。是我国现存皇家园林中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世界古典园林中的经典之作。它自始建以来一直是皇家禁地,早在金代,完颜亮迁都北京,在此建“金山行宫”;元代郭守敬引昌平和玉泉山之水入昆明湖(当时称西湖),并在湖畔兴建圆静寺;明代改为好山园;清入关后建“瓮山(今万寿山)行宫”,乾隆帝为其母祝寿,于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改瓮山为万寿山,改瓮山泊为昆明湖,整个园林称为“清漪园”。此时园中的亭台楼阁己交错林立、与当时的畅春园、圆明园齐名。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烧毁了园中大部分建筑,几乎成为废墟。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500万两白银重建,改名“颐和园”。全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占四分之三,各种建筑3,000余间,分为政治活动,日常居住和风景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殿为中心;生活区以乐寿堂为中心,背依万寿山,面临波光万顷的昆明湖,玉澜堂、宜芸馆和中心的乐寿堂由游廊相连;风景区分前山、后山和昆明湖3部分,其中前山以万寿山上佛香阁为尊,此阁是全园最高、规模最宏大的建筑,又居中央,成为依山而上的云辉玉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这一组建筑的压轴之作。后山山道逶迤,溪流澄澈、散发着南国的秀雅之气。山前是昆明湖,湖上十七孔桥洁白晶莹、如银练浮水,与金碧辉煌的山上建筑形成明快的金黄、湖蓝、洁白的三元色。整个园林建筑,既有北国的伟岸,也有南方的秀气,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园林布局和建筑技巧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特长,使整个园林有主体,有陪衬,主次分明;有对称,有章法,却不呆板;有变化,有细节,而不零乱,可谓集中国园林艺术之大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成功地运用了借景手法,留出了充分空间,引西山入画,把有限的园景在人们视觉中延伸向无限的远方。真乃“山外青山、景外有景”。从整体到局部也是处处称绝:铜亭、石舫、玉带卧波、彩练长廊、琉璃宝塔、游人入画等等无一不是园中珠玉、熠熠主辉,真称得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英法联军到八国联军,几经战火,几度兴衰,至今这里还留有许多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痕迹。1914年它首次揭开宫廷面纱,作为溥仪的私产售票开放;1924年溥仪被逐出京城后,当时的北平市政府接管颐和园,也曾几度开放。真正成为人民的公园是1948年12月北京和平解放后。颐和园经人民政府不断修缮,终以崭新的面貌向中外游人呈现出俊雅秀丽的丰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颐和园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北京市西郊。初为金贞元元年(1153)建的帝王行宫。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好山园行宫,总称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大规模扩湖堆山,历15年完成,定名清漪园,主要有万寿山(原名瓮山)和昆明湖(原名瓮山泊)。时与畅春园、圆明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并称“三山五园”,而清漪园以其景色优美又为诸园之冠,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之说。咸丰十年(1860)遭英法联军焚掠。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十四年(1888)改名颐和园,前后用了十年时间才初步建成,其间慈禧为建园挪用了海军军费白银3000万两,园名取颐养冲和之意。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洗劫,二十九年重修。辛亥革命后,一度划为逊清皇室私产售票开放。1924年辟为公园。总面积约5000亩,水面占四分之三。各种建筑近百处,共3000余间、60000多平方米。有勤政、居住、游览三大区域。勤政区是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慈禧后半生多在此处理政务;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三大园林庭院为主,并有专供慈禧看戏而建的德和园,为慈禧等居住处;游览区为全园主体部分,由万寿山的前山、后山和昆明湖三个景区组成。前山景区面湖向阳,高敞开阔,建筑群以宏伟豪华为特色,是园林精华汇集之处。后山景区以清幽取胜,清溪沿山脚蜿蜒流淌,芳草萋萋,柳丝拂岸,取名苏州河。山坡原有买卖街、松堂、四大部洲、须弥灵境等清漪园时代的建筑,均毁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昆明湖水面约220公顷,碧波荡漾,湖水、岛屿和堤岸景物交相辉映。东堤有知春亭、文昌阁、铜牛、廓如亭等景点,隔水有南湖岛,一座十七孔白石长桥由堤岸飞跨岛上,状若长虹卧波。西堤穿湖而筑,沿堤杨柳成行,设有六桥。湖北岸有长廊,全长728米,满布精美彩画。颐和园吸取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精华,“虽由人作,宛自天成”,气魄宏伟,手法巧妙。成功地把北方山川的雄浑与南方水乡的多姿融为一体,在皇家宫苑内引入了宗教寺宇、民间庭院、戏楼画廊,以至市井街巷,景象万千,是集中国园林之大成的稀世之作。近期园中又建成大型文物库馆,有园藏珍贵文物四万余件,并供游人观赏。 在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闻名世界的中国古典园林――颐和园。它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皇家花园。我们的园林传说就从这里开始。 历史上,大凡做了皇帝的人,手中有了权力,便要尽情享乐一番,于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地大肆建造供自己和后妃们游玩憩息的苑囿。苑囿的规模要比一般的花园大得多,如颐和园占地四千四百余亩,将自然的山岭(万寿山)和湖泊(昆明湖)都包入了园内,是一座气势宏伟、风景秀丽、楼阁精美的大型山水风景园林,堪称为燕山脚下的一颗明珠。颐和园原来叫清漪园,是清高宗乾隆修建的,但它作为风景游览胜地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得更早。 传说元代有一老人,在海淀高粱河畔的一座荒秃的石山下挖出一个刻有花纹的大石瓮,于是瓮山的名字就不胫而走,山前的池也就因此称做瓮山泊。当时的北京叫大都,是疆域广大的元帝国的政治中心,为了保证沟通南方和北方的漕运,元始祖忽必烈采纳了大科学家郭守敬的建议,将玉泉山、神山的泉水引至瓮山泊,这样瓮山泊又变成了具有调节水量的蓄水库,水量常年充沛,并且又将浚治湖泊挖出的泥土堆在瓮山上,使山更高,于是这一带便成为京郊很受人们喜爱的游览胜地。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在瓮山泊西北建大承天护圣寺,寺前临湖修了三座台阁:驻跸台、看花台、钓鱼台。元朝皇帝常到此游憩,因此这里实际上变成了一所具有行宫性质的寺院园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