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风雨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风雨桥分类:【传统文化】 设有亭房的桥梁。亦称“花桥”、“凉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的侗族地区。侗寨一般依山傍水,出门即须过河、爬山。在交通要道上修建风雨桥,可以方便行人过往、歇脚,躲避风雨和烈日,也可用以迎接宾客。有的风雨桥有老人守护,设茶水供行人饮用。桥由塔、亭、桥三部分组成,浑然一体。桥的下部为石墩,上部全由木料构筑而成多层塔亭和长廊。塔、亭每层一檐角翘起,雕龙绘凤;顶部有宝葫芦或仙鹤等吉祥物作装饰。塔、亭的建筑材料全为木料,大小条木,纵横交错,采用杠杆原理,以挂方、挂撑方法支撑而上,全靠卯榫衔接,牢固异常,风格独特,技巧高超。桥面铺木板,旁设栏杆和长凳,上有竖柱、横梁,以瓦盖顶,形成廊式过道。风雨桥历来由侗族群众集资和献工,献料建成。 侗族桥梁建筑,流行于侗族聚居区。多建于侗寨交通要道的河溪上,多数是长廊式木桥,少数大型风雨桥以大青石砌桥墩,墩上以大圆木叠架为梁。桥宽以当地交通需要而定,有两米左右的,也有5米以上的。桥面上建瓦檐长游廊,行人可在廊下避风雨日晒,桥栏边有长椅可坐。廊两头和中间常修有宝塔或鼓楼式亭顶。不用铁钉,全部榫头衔接。最著名的有广西三江程阳桥、贵州天柱紫云桥、锦屏花桥和湖南通道平坦河桥。风雨桥是与鼓楼齐名的独具风格的侗族建筑。 侗族特有的桥梁建筑形式。多建于湖南、贵州、广西侗族村前寨后的河上,为木质长廊式木桥。以独特的艺术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巧闻名。一般长20―30米、宽3―4米,最长的有达60―70米。用大青石砌筑桥墩,垒架成排杉木成桥,桥上盖瓦顶长廊以蔽风雨,两侧设长凳、栏杆供行人凭栏观赏。桥墩处高矗塔形飞檐,雕画彩色的侗族图案,精巧壮观。全桥不用一根铁钉,均凿孔眼榫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精密坚固,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其中以广西三江 * 程阳风雨桥最负盛誉。 侗族地方桥面上建有廊亭可避风雨的桥梁。侗语称“桥”或“花桥”。因其能避风雨,故名。这种桥多采用托架简梁式结构。用巨木穿榫成排,逐层挑出,再加梁面,以增大桥孔跨度。为适应南方多雨的气候,在桥台上建起长廊,以避风雨。大多在桥墩上建鼓楼,既增加桥的美观度,又增加跨梁两端的重量,加强桥身的牢固度。集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身。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建于侗寨溪流河水之上的一种亭阁式长廊形状的桥梁。除桥墩为砖石结构外,桥身桥亭均为木结构。也有以杉木搭架作桥墩的。 顾名思义,风雨桥也就是可以避风雨的桥。 贵州多山,沟渠河流纵横交错,因而石桥、木桥、铁索桥以及近几十年来才兴建的水泥桥等随处可见。但是能避风雨的桥,除在黔东地区发现一些而外(较著名的有印江境内的平所桥),主要流行于黔东南侗族地区,可以说是侗族村落建筑的一大特色。 黎平县地坪风雨桥 (黄才贵摄) 黎平县地坪风雨桥内廊 (黄才贵摄) 侗族地区现存的风雨桥大都建于清末。风雨桥的桥身是以数根圆木架于桥墩之间,形成桥身的基础部分。河面宽而桥墩少的大跨度,一般用伸臂梁的形式解决。在作基础部分的圆木上,横排若干与桥身等宽的方形木条,在此基础上再加一层顺着桥身的方形木条,然后铺上厚木板作桥面。桥上的亭阁,是视桥身的长度竖起若干排亭柱,亭柱高约三尺,每排分左右两根,分别用两根枋穿接其上端,两枋正中再竖一短柱以便架梁覆盖。再用木枋榫头将竖在桥面上的几排枋柱穿接,形成长廊亭架,其结构形同鼓楼顶端的鼓阁。花桥亭柱的基部嵌在桥面的地脚上,部分柱脚与桥基的横方木扣合。两根枋柱之外再竖起两根矮吊柱,上下以短枋穿接,下枋两柱间架上宽厚的木板作乘凉之用。枋柱、阁架竖起后,随即架梁覆盖,雕塑绘彩,风雨桥便建成了。 风雨桥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具有建筑艺术的审美功能,还是村民娱乐聚会的场所,在文化传承上也有一定作用。桥面上,建长亭遮蔽风雨,并修有长椅,供人们过往休息、乘凉用。实际上,风雨桥还有延长木桥本身寿命的功能。仅黔东南州的从江县,以群落形式出现的风雨桥就有55座之多。其他如黎平县的地坪花桥也很著名。 风雨桥,又称“回龙桥”,苗乡各地都有,但以湘西南和湘、桂、黔交界苗族地区的石墩风雨桥最具特色。其建筑既符合几何、力学原理,又有很高的工艺技巧和审美价值。建筑工序是先用青石砌成桥墩,垫木为上短下长,逐层向两墩空间按比例延伸,以缩小两墩间的跨度,直至横跨河面,形成倒梯形。垫墩铺好后,又于大木之间铺一层较小刨槽榫嵌合铺设桥面,桥面上竖柱建长廊,上盖“人”字形廊顶,有的还有两重檐,均覆盖青瓦。长廊两边围以木栏杆,栏杆内设置长条木板凳,固定于柱间,供过往行人休息。长廊顶上,根据桥的长短,建一至三个宝塔形亭阁。亭阁一般为二三层,亭阁中心柱在主梁上直至亭顶。中心柱上嵌入许多木枋,呈放射状,枋柱密密匝匝,相互嵌合穿插,结构精密,桥顶的瓦脊上塑有“双龙抢珠”的彩塑。主梁底下刻画有阴阳八卦图,柱、枋、檐板及其亭阁板壁上都雕刻或彩绘龙凤、鸟兽、花卉及人物。整个风雨桥重檐飞阁、精巧玲珑、雄伟壮观。如湘西南绥宁县苗族地区,至今尚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的黄土乡杨家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乐安文江桥,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的鹅公回龙桥。 侗乡风雨桥(通道)(胡万卿摄) 又称“花桥”、“亭桥”、“回龙桥”,是一种集桥、亭、廊于一体的木结构桥梁,最早源于3世纪初。它不仅供人们通行,还可通行车马。现今横跨在都江堰市“内江”之上,玉垒山旁的南桥,就是一座雄伟的风雨桥,下有条石为墩,木板铺桥面,上建瓦顶,两侧设栏杆、长凳、长廊,两檐有动物雕饰,栩栩如生。远看风雨桥似廊如亭,既有观赏价值,又可作为避风雨、躲日晒的好场所,平日里到桥上聊天、下棋,夏日纳凉的也不乏其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