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饽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饽饽分类:【传统文化】 满族日常主要面食。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新疆、北京等地区,满族人非常喜爱吃饽饽,因季节不同制作的方法也有区别。春季做豆面饽饽,夏季做苏叶饽饽,秋冬季做粘糕饽饽。豆面饽饽,是将大黄米或小黄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同时将黄豆炒熟磨面,饽饽蘸豆面,呈金黄色,又粘又香。苏叶饽饽,是将粘高梁米用水浸泡磨面,将小豆煮烂成豆沙,包入苏叶中蒸成。苏叶为农家所种,叶味清香。粘糕饽饽,也是将大黄米、小黄米用水浸泡磨面蒸制而成,内可夹小豆泥,食用时油煎或蘸糖,味道香甜可口。因为饽饽既便于携带,又耐饥经饿,过去八旗兵打仗时,它是常备的军粮。饽饽是满族人款待宾客的最好主食,也是祭祀中必备的祭品。有时候,满族对平时食用的干粮和点心也统称为饽饽。 这是满族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因季节不同,其制作方法也不同。春季多做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或小黄米用水浸泡磨成面,蒸熟成糕,同时把黄豆炒熟磨面,颜色金黄,用饽饽蘸豆面,吃起来黏而香甜可口。夏季多吃苏叶饽饽,其制作方法是把黏高粮米用水浸泡磨成面,再把小豆烀煮成豆泥做馅,包成饽饽,外裹苏叶,上锅蒸熟即成。苏子油是满族最喜欢食用的植物油,苏子叶有特殊的清香味,苏叶饽饽既可口又有祛暑的作用。秋季多做黏米饽饽,黏米饽饽是将大黄米或小黄米浸泡磨成面,蒸做时要分层撒上小豆泥,食用时蘸糖或佐以咸菜,或用油煎,其味黏香可口。满族对平常食用的干粮、点心也统称为“饽饽”。在入关以前,宴席叫“饽饽席”,每桌席要使用40多公斤面,最少也要使用12公斤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