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香包分类:【传统文化】 ①民间流行的一种刺绣工艺品。流行于汉族、土家族、满族、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等许多民族中。各地形制不尽相同,主要有“五毒”、老虎、彩丝缠棕、缠线、如意形彩荷包等;还可制成小鸡、花鸟、昆虫或带有吉祥寓意的,如寿桃、蝙蝠(福)柑橘(吉)等;也可作为吊灯、乐器或折扇的饰坠,或改变形制,做成针包、烟套、眼镜袋的组成部分。香包内一般装有中草药香料,其香气具有驱蚊、杀菌作用。民间习俗,多于端午节时佩带,以避邪免灾。有些地方在包内装烟丝、火铲等。姑娘们常将香包作为定情物,绣上一双鸳鸯或一句话于包上,借以传达对爱情的追求。近年来,香包已逐渐进入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如广东潮州工艺师尝试将香包制成各式玩具,出口海内外,为香包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增添了现代化的色彩。②白族刺绣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的女用挎包。原为佛教用品,今为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一般长约33厘米,宽约23厘米。由包袋、长盖、底角彩穗、色布背带等组成。使用者年龄不同,所用香包的图案、色彩、刺绣手法亦有所别。 白族刺绣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的女用挎包。原为佛教用品,今为生活用品和装饰品。长约33厘米,宽约23厘米。由包袋、长盖、底角彩穗、色布背带等组成。使用者年龄不同,刺绣工艺亦有所区别。青年妇女所用,图案讲究,色彩鲜艳。图案以荷花为主,也有鱼、鸟、蝴蝶及佛像、菩萨等。下脚边缀有银铃、银鱼等饰品。包盖很长,几乎将包面全部掩盖。包面、包盖均绣有精致的图案,常配用大红色背带。中年妇女所用图案素淡。老年妇女所用则更为朴素。除造型相同外,不作彩绣,多为蓝底白线挑花,常用花鸟、蝴蝶等图案。在部分山区,男女青年都佩用,多为黑底彩绣,图案以山花野草为主, 下盖白线挑花、几何图案。 又称香皱皱,传为唐时神医孙思邈在民间治病提倡的驱疫之物。每逢春夏交节,阳气日盛,百虫出没频繁,最易感染疾病时,特别是五月初五端阳节前后,民间竞相戴香包、割百草、挂艾叶、饮雄黄酒,以辟邪驱疫。香包制作工艺简单,一般采用布、粗绸料,内装香苜蓿、山奈、苍术、白芷等香药,扎做成各种花鸟虫鱼形,用彩线勾扎出须、眼、爪、瓣,如报晓鸡、白鹤、白胖娃、石榴、鱼莲、长寿果、药葫芦等,也有按十二属相扎做让孩童佩戴的。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西安和近郊县周至、户县、临潼、高陵、蓝田等县,称端午节为女儿节,娘要给女儿送裹肚和香包,而姑娘、新妇还特地向长辈、朋辈、心爱者赠送各色香包 (其中多数为蛙形),作为女儿节的回赠礼品; 泾阳、咸阳、礼泉等地,未过门的儿媳还要给婆婆和女婿做一两件精巧的香包,以取悦婆家人。骊山风景区和秦俑博物馆风景区,到处可见各色各样的香包,以供中外游人选购。 布玩具(摆件) 布玩具(挂件) 虎香包 当大地被绿油油的麦苗染成绿色的海洋,当布谷鸟缠绵悱恻的歌声响起之时,端午节便悄悄来到了。河湟农业区的人们格外看重这个节日,做凉粉、拌凉面、蒸花卷、做新衣、做香包。在这个节日里,最盛行也被人们最重视的要数做香包了,无论汉族还是土族农家妇女,都有一套做香包的绝活。 端阳节来临之前,妇女们就已经开始在拔草歇息的田间地头,或农家小炕,或村头巷尾聊天的地方做香包了。将一块块碎布绸缎剪成各种样子,用各种丝线连制起来,里面垫上棉花或羊毛,放上从山里采来的野生香草,用鲜艳夺目、光彩照人的各色丝线做穗子,做好的香包别致、精巧,自有一番情趣。农家妇女们心灵手巧,可以做出各种花样来。小白兔、大老虎、白萝卜、红石榴……样样形态逼真,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那小老虎,黄黑身纹,卷起尾巴,甚至嘴巴大张,连红舌头也能看得见。 香包在农家人眼里有着“镇邪避灾”之功用。据说,戴了它,一年之内便可平安无事,连蚊虫都不敢来侵犯。大人戴在内衣里边,小孩戴在胸前或肩上。可爱的孩子穿着虎头鞋蹦蹦跳跳地走过,肩上的香包晃晃悠悠,五彩的丝线如同耀眼的花朵,每一个人无不沉醉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之中。姑娘们还要做香包送情人,将无尽爱意融于香包之中,香包成了爱情的媒介。正如“花儿”里唱道:“墙头上蹲着只鹦哥儿,鹦哥儿摇动着尾巴。你给我做给个香包儿,我给你买一块手帕。” 上了岁数的年老妇女做的香包就更精致、更好看了。不仅仅戴着美观,而且作为工艺品挂在屋里也会增添不少情趣。近年来,人们的经济观念有了很大变化,香包也作为一种工艺商品开始进入市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