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鱼种来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鱼种来源分类:【中国民俗】 过去人们不会繁殖鱼苗,鱼苗的来源靠从河中打捞自然鱼苗。立春以后百天左右是鱼的发情产子期。湘江上游道州、常宁一带是一个优良的鱼类产卵场所,每年春天湘水之鱼必游至此排卵产子。经过受精的鱼卵随春水顺流而下,流至湘潭时初具鱼形,大小如同蚂蚁,活动能力很弱。湘潭小东门附近的渔民们在江中钉一些木桩,再用横木在木桩上扎成木架,做成一排排的“鱼子坝”,每坝内装有30来个用稀疏之布做成的捞箱,让鱼苗随水流进捞箱。 鱼苗捞起后还要进行筛选。鱼苗虽然极小,但有经验的渔民有一套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观察经验:“草鱼尾巴尖,鲢鱼尾巴圆,鳙鱼眼距宽,杂鱼打乱窜。”他们凭眼力就能分辨出各种鱼种。湖南渔民将鲭、草、鳙、鲢四种鱼称作“家鱼”,其他的鱼为“杂鱼”。杂鱼中除鲤鱼外,多数以鱼为食,不能放在一起饲养,必须挑出来,以免伤害家鱼苗。 鱼苗从河中捞起后,即放入专门的鱼苗池中饲养,喂以煮熟捏碎的鸭蛋黄和稀人类粪便,但不能用妇女的,否则认为鱼苗会生病,影响成活。三日后,鱼苗稍大,能用肉眼看清,即可出售。 为鼓励人们保护和开发这种自然资源,历史上湘江上游道州、常宁一带的官府在鱼类产卵繁殖季节,派人在江边看守,禁止捕鱼。下游官府对经营鱼苗的商业行为不收税,在运鱼苗的船桅上,只要悬挂两面小三角旗和一面正方形大旗,旗下缝两根飘带作为标志,官府知是运鱼苗的船只,便不派差使,不收税,沿途关卡不阻拦。 捕捞天然鱼种常常丰歉不一,品种杂而不全,长途运输花工费力。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科技进步,鱼苗已能人工繁殖,人们便不再在河中捞取天然鱼苗了,曾经盛极一时的湘潭小东门的鱼苗码头也自然衰退。 湖南养鱼在养殖场地上可分为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水库养鱼、湖泊养鱼、沟渠养鱼、河道养鱼、人工水池养鱼等。在养殖方式上分为静水养鱼、流水养鱼、网箱养鱼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