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鲁文化的相同特点比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鲁文化的相同特点比较

分类:【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有许多不同特点,与周围文化圈比,也有许多相同的特点,是一个地域文化体系。其相同点大体有:

第一,齐、鲁都是西周王朝的诸侯封国,都负有“股肱周室,夹辅先王”(《国语?鲁语上》)的任务,都要服从周天子政令,以周朝礼乐文化为指导文化,不管鲁国“变其俗,革其礼”,还是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都是以周朝礼乐习俗为准则的,没有这个准则,就无所谓因、简、变、革。

第二,两国地域相近,疆域相邻,都在今山东这个地理位置上,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相差不多。有人把齐国比做蓝色文化,把鲁国说成黄色文化,一个内陆,一个海洋,那眼光太狭窄了。稍微把视角放宽一点,就可以看出其同属一样的地域文化圈。

第三,齐、鲁,亲戚之国,世为婚姻,且大多是鲁公娶齐女为夫人。更加上地理上的天然联系和建国之初两国订有友好盟约,规定双方“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同上)。这样,齐、鲁与其它各国间比较,在经济、政治、思想、感情上的关系就特别密切,来往交流也特别多。春秋时期,两国有八次会盟,其基调是友好的。齐、鲁两国都比较富裕,一般不需要对方帮助。但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发生饥荒,派臧文仲拿着宝玉等物去齐国告籴(买粮食),齐国没有收他的宝玉等物,却白送了一批粮食,以示遵守友好盟约,患难与共。(见同上)

第四,由于政治、经济、地理、婚姻方面的共同点和密切联系,两国在思想文化上的共同点就更多更深入了。

首先,两国有共同的文化源头,那就是远源于东夷史前文化,近源于周文化,中间源于夏商文化。齐、鲁是东夷聚居之地,东夷史前光辉灿烂的文化,根底深厚,它是夏商文化的直接源头之一。齐、鲁经过夏、商两代1000余年的统治之后,东夷文化与夏商文化融合,一同流传下来,与周文化交汇,经过齐、鲁两国因、简、变、革的改造,融合到了齐鲁文化之中,构成了重礼、尚仁,以人为本的民本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浓重的齐鲁文化体系。

其次,两国有共同的文化内涵。如两国皆好文学。司马迁说:“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史记?儒林列传》)鲁国不用说,因受封时,周天子赐给一批典籍,自然视为传家之宝,分外珍惜,注意保管和学习。《左传?哀公三年》记载,鲁国发生火灾,鲁人首先关心的不是财宝,而是典籍,下死命令,叫救火的人把藏书抢救出来,否则就处死。齐国保存的《韶》乐之完备,也是各国独一无二的。故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明齐国重视保存文化的传统与鲁国相近。

对齐国的尚文、重礼,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齐人重“法治”、“道术”,不重“礼制”;重“霸道”,不重“王道”。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另一面,齐国重“法制”、“道术”的同时,也重“礼制”;重“霸道”也重“王道”。管仲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把“礼”放在“四维”之首。其实,这“四维”,也只有“礼”最重要,含有纲领性的意义。晏婴更重礼治。他曾同齐景公到鲁国学礼,还亲自去向孔子求教,对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感兴趣。再说,在齐、鲁文化当中,“礼”和“法”是不大可分的。儒家“礼”就包含有“法”。孔子的“礼治”讲“宽猛相济”,“猛”就是刑罚,就是“行法”。正因如此,法家与儒家有密切联系。或说法家源出于儒家,秦法家出自子夏一派;就是韩非、李斯,也是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齐法家与儒家更相接近。因为它不像秦法家只强调严刑峻罚,而是主张在厉行法制的同时,也进行礼义教化。其“法”和“礼”是结合的、并举的。齐人也多有重视儒学的。孔子的学生中有9个是齐人。儒学大师到齐国都受到热情接待。孔子去齐,齐景公问政;孟子去齐,宣王命为大夫,给以优厚待遇;荀子不用说,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史记?孟荀列传》)。

再次,两国思想文化有个共同的内核――人学。受西周“敬德保民”思想影响,齐、鲁两国都极重视“人”。始封之初,周公告戒儿子伯禽,要学他“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的精神,来对待“天下之贤士”,切“毋以国骄人”(《史记?鲁世家》)。姜太公则“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汉书?地理志》)。至春秋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奴隶解放的潮流的到来,“人”的作用日渐重要,于是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是管仲。晏婴继承了这一思想。孔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升华,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命题,把“人”提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真正给了人以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所以郭沫若先生讲,“仁”是“人的发现”(《十批判书》)。墨子讲“兼爱”,比孔子进了一步。孟子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贵民”。就是兵家孙子,也讲“仁、信、智、勇、严”。“仁”就是“爱民”、“爱兵”、“爱士卒”。《孙子兵法》有:

爱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爱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

爱民,……不可不察也。(《九变》)

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吴问》)

“爱人”、“重民”的民本主义,是齐、鲁文化的核心精华,不管是那家那派,大多有这个内容。因此,齐、鲁文化属“人学”文化。

正因为齐、鲁文化有着如此多的共同点和相近点,有着许多交流的有利条件,随着全国统一思潮的到来,二者的融合就成为必然的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