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鹤鸣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鹤鸣山分类:【传统文化】 在四川剑阁县城郊。又名东山,传为张道陵学道之山。现山上有道教造像数十尊,一尊露天,余皆刻于龛内。露天一尊为圆雕立体像,头上有髻,面颐丰满,形象古朴,为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造。另有浮雕甲胄武士像多组,每组五、六身,两眼圆睁,姿态雄伟。石壁间有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并序》碑一通,为唐大中八年(854年)刻;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石刻,为明万历年间重刻。 道教名山。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城西北鹤鸣乡三丰村境内,又称鹄鸣山。距成都72公里,属岷山山脉。其地南向川西平原,东西北三面环山,双溪合流,古林参天。乃东汉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的地方。最早的建筑有“上清宫”即“老君殿”,据明庠左翘《鹤鸣山记》记载:该建筑是汉顺帝时张道陵创建,历经隋唐,赵宋开宝三年(970)又重建立碑。明永乐十一年(1414)朱棣为迎请高道张三丰,于此山兴建“迎仙阁”,嘉靖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1547―1555)又于山中修建醮坛等建筑,有太清、天师、紫阳、迎仙、文昌、三官等建筑100余间。1985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鹤鸣山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道教活动场所,重新修建了迎仙阁、慈航殿等建筑。 又称鹄鸣山,位于县城北15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境内,距成都市区68公里。属岷山山脉,海拔约1000米,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和避暑胜地。山势雄奇,起伏轩翔,双溪环抱,古木葱茏,宛如展翅欲飞的玄鹤,故称鹤鸣山。汉顺帝(125―144)时,张道陵在此创立道派,凡入道者纳米五斗,称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奉老子为教主,于是道教逐渐形成。五代杜光庭、宋陈希夷、明张三丰等,都曾修炼于此。明文学家杨慎称此山为“仙佛同源地”。隋唐以前,山上就已建立道观,宋、元、明、清各代曾作维修。现存者有石级悬空、古柏蓊郁的太清宫遗址、五斗米道为信徒们祈祷除病的三官庙、清代重建的单孔石砌迎仙桥、仿斗?结构并加以彩绘的解元亭,以及招鹤亭、崖碑和太平山上的天师洞等古迹景观。山上碑刻、雕刻较多,有宋代米芾所书“第一山”巨碑一通,条形石上刻有陆游《夜宿鹤鸣山》七律一首,文昌宫内有清代乾隆年间所刻双龙浮雕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