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麒麟送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麒麟送子

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汉族民间祈生贵子习俗。流行于全国各地。麟为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祥瑞仁义。传说孔子出生前有麟至其家口吐玉书,事见《拾遗记》。由此产生夸赞他人孩童的美称“麒麟儿”,或称“麟子”、“麟儿”。南朝陈徐陵幼时聪慧,宝志上人手摩其顶。称之“天上石麒麟”。唐杜甫《徐唧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出于盼生聪明贤材的贵子心理,此俗在民间流行极盛。其主题既见于图画、祝颂之辞,也见于儿童玩具、岁时活动,形成汉族一种独具的民俗文化事象。吉祥图案多做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上,童子亦做官人状,手持笏,常见于年画。或做仙女抱一童子乘麒麟状,名“仙女送子”。均寓意麒麟所送之子逢圣明之世,成经世良材、辅国贤臣。版画或有刻联语者,语曰“天上麒麟儿,人间状元郎。”图案多用于结婚、祝贺出生之时,织绣品、工艺品、建筑饰物也常采用。各地流行拜麒麟求生子习俗,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旧时湖南一带,新正之月,有耍龙灯活动,“妇女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麒麟送子。”参见“麒麟”。

旧时汉族祈子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湖南尤盛。民间认为麒麟为仁义之兽,是吉祥的象征。俗传积德人家,求拜麒麟可生育得子。民间流行的麒麟送子传说由来已久。据前秦?王嘉《拾遗记》及东汉?王充《论衡?定贤》载:孔子将生的那天晚上,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哀周而秦王”,说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汉代未央宫有“麒麟阁”,上画功臣肖像,用来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民间传说就是在此基础上编织的。汉代有“麒麟儿”、“麟子”等美称。杜甫《徐卿二子歌》云:“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此外,民间还有“麒麟送子图”等吉祥画,多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湖南一带,妇女多年不生育者,每于耍龙灯到家时,主人要加送礼物,这样,人们就让耍龙者围绕不孕妇女舞一圈,然后将龙身缩短,上边骑一小孩,在堂前绕行一周,就算是麒麟送子。祈子法旧时在民间颇流行,多行于不孕妇女,有些形式现在在农村仍可见。除麒麟送子外,尚有到娘娘庙求子,偷瓜送子等习俗。湖南衡阳在中秋晚送冬瓜,以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成都妇女到“青羊宫”摸两只铜羊的肚子求福。安徽芜湖一带中秋之夜妇女结伴偷南瓜扁豆,谓之摸秋祈子。其他地区还有“拍喜”、“打生”、“食南瓜”、“点孩儿灯”、抱泥孩”、“借鞋”、“送耍孩”等类似习俗,都属于祈子法。祈子法是人们在不了解生育知识情况下附会迷信的一种心理反映,今天已逐步减少。

民间传说。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娶颜氏的时候,已经岁数很大了。为了生个好儿子,夫妇多次到曲阜城东南的尼山祈祷。这天,夫妻俩在庙内祈祷完,向山下走去,忽听天空一阵鼓乐齐鸣,从空中飞来一只玉麒麟,口衔玉帛,上写:天遣奎星下凡。稍倾,玉麒麟腾云而去。这时,颜氏一阵阵腹痛,叔梁纥把她扶入殿中,生下了孔子。因他奇丑,父母以为他非吉祥之物,就弃之于丛林。据说幼小的孔子靠老鹰用翅膀给他打扇,没有热死;靠老虎给他喂奶,没有饿死,后来才又被父母收回家中。

春节玩龙耍狮时,物色健美男童,收拾打扮整齐,让其骑坐在龙背或狮背上,在锣鼓鞭炮声中,送入不育或连生女孩的夫妇房中,将男孩抱至床上,对主家赞祝一些吉词,祝贺来年生子。主家除对耍狮舞龙者进行赏赐外,对扮“子”的儿童更要重赏。俗信以为作“子”送予人的儿童,其魂魄有时可能真的留在被送的人家,因此许多父母不愿自家的儿子作“子”送人,多为舞龙耍狮人临时物色动员儿童担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