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麓山寺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麓山寺碑分类:【传统文化】 在湖南长沙市岳麓山山麓岳麓书院内西南高地上,砖砌碑亭护之。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邕文并书,故又叫《北海碑》,为我国著名唐碑之一。碑趺座埋入地下,通高不详,碑身高2.68米,宽1.42米,28行,每行56字,全文1413字(已剥蚀271字)。碑作螭首半穿,额题“麓山寺碑”四字,方篆阳文。碑文骈散兼行,辞彩华瞻,历述由晋至唐麓山寺历代兴建及禅师传法情况。碑阴碑侧有宋、元、明题名多处,最著名的为米芾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所刻题名。 唐行楷碑刻。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并书,黄仙鹤刻。碑额篆书。开元十八年(730)立于湖南长沙岳麓山。碑高2.7米,宽1.35米,文共28行,满行56字,有碑阴题名。笔势凝重雄健,为李邕生平杰作,最享盛誉。北宋黄庭坚评其:“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王献之)复生,不过如此。” 立于岳麓书院左侧。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刻于古麓山寺,明代砌亭复盖,清咸丰年间移立于此,系唐书法家李邕为麓山寺所撰并书。全文共计1400多字,历述由晋至唐麓山寺兴废修茸和历届禅师传法的经过,并描述了岳麓风光。碑高2.72米,宽1.33米,额题“麓山寺碑”4字,方篆阳文,碑文行书。碑阴有宋元人题名若干处,其中最著名的有北宋画家米芾在元丰三年(1080年)所刻题名。此碑笔力雄浑,是我国著名的唐碑。李邕(678-747年)字泰和,江都人,曾官至北海太守,故此碑又称北海碑。 原位于岳麓山上的麓山寺,后移至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唐开元十八年(730),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碑上说是“江夏黄仙鹤刻”,清乾隆年《长沙府志》说:“或云仙鹤即邕托名。”因文、书、刻石兼美,世有“三绝”之誉。李邕(678―747),扬州江都人,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故此碑又称“北海碑”。碑额篆书“麓山寺碑”,碑文为行书。碑通高4米,宽13.3米,文28行,满行56字,共1400余字,叙述自西晋太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兴废修葺与历代禅师传法的情况。《新唐书?李邕传》说:“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此碑为著名唐碑,深受宋、元、明学者与书法家的重视,传拓风靡一时。碑阴亦为李邕所书,已磨损难辨。碑侧刻有北宋米芾十余字:“襄阳米芾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1080)元日。”苏轼、赵孟等都模拟过它的书法。明人王世贞《?州山人稿》云:“《岳麓寺碑》胜《云麾》,……其神情流放,天真烂熳,隐隐残楮断墨间,犹足倾倒眉山、吴兴也。”通篇文字浩渺荡漾,格高意远,为李邕行书碑刻中最著名之作。南宋时,碑亭荒芜,张?《读李邕碑》云:“荒榛日暮倚筇时,叹息危亭北海碑。”明成化年间,长沙知府钱澍砌亭护碑,亭今仍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