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齐鲁佛雕与石窟艺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齐鲁佛雕与石窟艺术分类:【地域文化】 宗教艺术是宗教产生、传播的产品。佛教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的广泛传播流行,历经隋唐达到极盛,产生出中国化的禅宗教派,以至走向衰亡的历史轨迹,都在宗教艺术中充分显现出来。在山东,佛教的传播,东部以青州为基点,西部以齐州(今济南市)为基点。因此,山东宗教艺术――佛雕与石窟艺术的遗迹也多集中这两个地区。 在济南的南部山区,从东晋僧朗在泰山金舆谷(今柳埠)的朗公寺起至隋唐佛教鼎盛时期所雕凿佛像的遗存约有1082尊,其中魏造像89尊,隋唐石佛造像864尊。北魏及东魏造像主要分布在历山黄石崖、龙洞、东佛峪。著名的有: 黄石崖造像 黄石崖在济南市区南千佛山(历山)南的螺丝顶山主峰的西侧,因山上的岩石呈黄色,故称黄石崖。这里有北魏正光四年(532年)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开凿的石窟一座。随着山势,造像分布崖壁与天然洞窟内,残存大小佛龛19个,佛、菩萨等浮雕造像85尊。面积由东北向西南长约30米,高约10米。造像题记有正光四年、孝昌二年、孝昌三年、建义元年、元象二年、兴和二年等7则,皆是魏楷体,苍劲遒力,具有篆隶向楷书过渡的特点。题记年代说明,这些雕像前后雕凿了17年,距今已1440多年了。从题记可以看出造像者的身分,他们有的是皇室贵族,有的是地方长官(如齐州长史乞伏锐及魏郡丞姚敬遵),有的是僧尼,以及当时的善男信女为其亡父亡母祈福出资而造。 这里的雕像,分为四区。每区雕菩萨、胁侍不等,最多为24尊。雕像一般高约1.5米,造型庄穆、刀法简朴浑厚。佛像雕有圆、光头及舟形身光,并有火焰形的大背光,外圈装饰卷草花纹图案,上半弦则有小佛像、飞天、龙形装饰等,层次分明,雕制精美。在飞天的造型上,展开的裙裾及肩披飘带,迎风起舞,神采飘逸。所有佛像一般多作说法或入定的姿态,露脚者皆赤足,坐像则座前下垂衣襟颇长,衣纹重叠匀整,惟转角稍感生硬。从佛体修长面庞瘦削、颈部直挺、口角微笑的特征看,与北魏前期的佛面肃穆神秘有很大不同,呈现了佛像造形向世俗化转化的趋势。 距济南市15公里的龙洞与东佛峪也有东魏造像遗存。龙洞在黄石崖东南,以山有龙洞得名。此山形势奇特,?岩横出。龙洞在西峰悬崖上,下临深谷。洞内高爽如殿堂,洞内有魏石刻造像3尊,高达4米,因常年风化已多半泐损,但造型仍保持魏造像风格。据《历城县志》载,龙洞有东魏天平四年(537年)王囗叔造像记,造像者中有乞伏锐(齐州长史),于元象二年三月在黄石崖造佛像,他是先在龙洞造了一尊佛像之后,又去黄石崖造像的。因此,龙洞造像与黄石崖造像属同一时期,其造像风格、技法也相同。 济南西部长清县五峰山西崖峭壁上,有莲花洞石刻造像。莲花洞石窟高3米,窟外另砌券门。门额置“天启六年五月圣佛莲花洞”刻石。窟内正壁雕佛一、僧二、菩萨二,四壁及拱门两侧现存原雕小佛242尊,窟顶藻井雕莲花30余朵。洞外东石壁雕小佛10余尊。洞内造像题记大半漫漶不清。据《山东通志》载,这里旧有“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北齐乾明元年(560年)造像题名”,知凿刻年代大约在东魏至隋之间。 隋唐时代,佛教在齐州地区的传播达到鼎盛,济南附近的石窟和摩崖造像也开掘的最多。最著名的有历城柳埠、千佛山、玉函山、龙洞东佛峪、青铜山以及长清灵岩寺、五峰山、石佛堂等处。 四门塔雕像 距济南市36公里的柳埠东北青龙山北麓的四门塔,是隋代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塔室四面各有雕像一尊,皆螺髻、结跏趺坐,有的双手叠置腹前作禅定姿态,有的双手抚于膝上,似在说法,刻工精细。原刻题记“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杨显叔造像记”和“唐景龙三年(709年)尼姑无畏、妙法等造像记”。 千佛崖造像 在柳埠东北白虎山崖上,有大小窟龛100多个,佛造像220尊。从唐初第一个皇帝高祖武德(618年)起至文明年间(684年),前后连续凿像60年之久,较大的石窟有5个,大佛像高2.6米左右。造像者多为皇亲、贵族、官吏、僧侣,其中有唐太宗第三女南平长公主、驸马渝国公刘玄意等人所造像。造像刻工精湛,刀法流畅,面形丰满,体态秀丽,表现了唐代优美的艺术风格。 灵鹫山造像 在柳埠南齐城峪的灵鹫山上,下有九塔寺(己塌圮),存有唐代摩崖造像3处,计17龛、58尊,雕佛、侍者及供养人。有造像记三处,两处字迹模糊,惟天宝十一年载(752年)都尉李舍明的《造像记》清晰可见。 玉函山西佛峪的隋造像 济南市南郊的分水岭东南的玉函山,又名兴隆山。山的西北山崖夹角阴崖处,俗名西佛峪,现残存佛像90尊(其中菩萨23尊),题记共有16则。从题记看,这些雕像刻于隋开皇四年(584年)至开皇二十年(600年)之间。这个造像群所占面积13.70米,高约6.70米。造像分上下5排,第1排有11尊,第2排26尊,第三排8尊,第4排32尊,第5排13尊。最高者达130厘米,最低约25厘米不等。刻工技法比黄石崖线条疏洁,衣纹较少,多采用直平极浅阶梯式刻法。 千佛山隋代造像 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年间(581―600)镌刻了许多佛像,遍布山崖,因此俗称千佛山。这里只有佛像75尊,分布比较分散,占面积较广,有的在摩崖上,有的在山洞里。造像题记共15则,从题记可知,从隋开皇元年(581年)至开皇二十年(600年);造像一直延续了整整20年。 唐代造像除柳埠千佛崖、齐城峪灵鹫山外,还有长清县灵岩寺的积翠证盟龛,存有唐大中八年(854年)雕塑的释迦像、菩萨(二尊)。长清县孝里乡北黄崖村存有唐代石佛堂造像。佛堂为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建,内雕高浮雕像共89尊,两旁并刻有天王像各一尊。石像最高为60厘米,宽30厘米,最小仅高12厘米,宽6厘米,是一组小巧玲珑的盛唐作品。 这一地区最大的石窟造像是历城县青铜山南麓悬崖上的一尊大佛寺造像。像高9.05米,水纹流动,线条简约,特别是左侧菩萨、比丘造像,面容丰满,微微带笑,形态逼真,维妙维肖,宛如唐代妇女画像,非常出色。这是唐初开凿的作品。 宋代以后,随着佛教的彻底中国化、世俗化,齐州附近的造像风气逐渐衰弱。佛雕与石窟艺术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已由其他艺术品类所替代。就佛雕与石窟艺术来说,宋以后的齐州地区尚有佛慧山、柳埠、黄华山、章丘县赵八洞、历城云台山的遗存,本书不再一一赘述。 与西部以齐州为基点的佛雕与石窟造像相始终,齐鲁大地东部以青州为基点的石窟造像和摩崖造像遗存也很多。 驼山石窟造像 驼山为古青州名山之一。它海拔20米,在青州市西南5公里处,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绵亘数里,好像伏卧着的骆驼。在主峰东南的悬崖上有5座石窟、摩崖造像群一处,有北周至隋唐的佛雕638尊。自北至南第三窟最为高大,深2.5米,雕阿弥陀佛像高达5米,上刻“大像主青州主管柱国平桑公”的题记,为北周时所凿。旁立两尊菩萨像,高3.94米,戴花冠,飘带下垂,长裙曳地,法相浑融圆润,亭亭玉立,具有隋代造像风格。第一窟的菩萨像,美发高髻,面容丰腴,雕刻精细,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之作。 云门山石窟造像 在青州市南部的云门山上,有窟龛10余座、雕大小佛像272尊。据造像题记,雕凿的年代分别为隋开皇十年、十八年、十九年(590―599)、仁寿二年(602年)和唐开元十九年(731年)。造像主多为居住在青州的王公贵族、乡绅佛徒。造像神态各异,体现了隋唐两代不同的风格特征。 临淄北朝的“丈八佛” 据《临淄县志》载:“六朝石佛,在龙池村(今淄博市临淄区),龙泉寺故址……”,现存大佛两尊,高丈八(实5.85米),俗称“丈八佛”。佛右手前伸,左手下垂,高肉髻,脸型瘦削,面露喜悦似说法之状,内著僧碉支,外着方领下垂褒衣,博带式大衣,赤足立于石莲花座上,是北魏景明之后、北周之前(500―557)的作品。大佛两旁侍立的两尊菩萨石像造型优美,雕刻精致,花纹清晰,为北周、北齐时期的风格。两侧另有《龙泉寺志》碑和《双丈》碑。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曾将石像和石碑运至淄河车站,欲劫往日本,幸未得逞。如今,这些珍宝为青岛市博物馆收藏。 齐鲁大地的石窟造像除以齐州、青州为基点的东、西部地区比较集中,北部广饶县杨赵寺村的弥勒石佛是大魏孝昌三年(527年)所凿。此像高3.4米,有舟形背光、周围饰火焰状纹,上部雕有飞天,造型颇为壮美。博兴县兴国寺的“丈八佛”左右各雕有6个供养人和一个比丘,是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所作。另外,东平县的白佛山、梁山县的北昆山,都有好多隋、唐石刻雕塑遗存。而东岳泰山的石刻雕塑几为齐鲁之冠,详见本书“泰山文化”一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