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龙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传说中一种神异动物,尊为鳞虫之长。其形象,汉代人王符认为“九似”:角似鹿,头似鸵,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已窥见其雏形。红山文化的“玉龙”其头部象猪,仰韶文化一件彩陶瓶上绘有“人面蜥身像”,龙山文化的一件彩陶盘蛇身鳞纹图都是早期龙形象。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其龙为鳄鱼形象。龙形源于鳄(鼍),为学界一种论证较多的看法。甲骨文中已出现该字。商代青铜器上龙纹屡见不鲜。汉代为其定型期,后世形态虽有改变,但基本特征是巨口、有角、鳞身、四足、有爪。汉族向奉其为能呼风唤雨、造福万物的神灵而崇拜。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将其神化为皇权的象征或王室的标志,自命为“真龙天子”,独享龙形象的饰物。今天,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全球华人和华裔所认同。是中国各民族崇尚的吉祥物,被赋予腾飞强盛的象征意义。以其为主体的吉祥用语和图案多见。在建筑物、贺年片、纪念币、邮票、工艺品、装饰品、美术作品、戏剧服装、锦绣织品、商标上都有其形象。亦是十二生肖动物之一,与地支“辰”相合。 ①传说中神物。中华民族发祥与文化肇端之象征。约起源于原始文明社会。辽西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层出土双龙首璜形玉饰、内蒙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出土“”形墨绿色玉龙,证明五千年前已出现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物“龙”。神物“龙”以何种动物为主神化而成,诸说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蛇说,龙首来源又有马首、牛首、猪首说。据闻一多《伏羲考》,龙最初可能系大蛇名,为夏部落图腾,夏部落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蛇图腾随之合并其他图腾,逐步兼有兽类四足,马之头、鬣、尾、鹿角、鸡爪,鱼之鳞、须等,成为华夏民族图腾团族及祖先。此说上限当依考古资料推至五千年前,地域亦当更广。灵性之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解字?龙》)。传说人类始祖伏羲、女娲有人首龙身(或蛇身)说。《文选?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李善《注》引《玄中记》云:“伏羲龙身”,曹植《女娲画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与龙亦密切相关。《史记?天官书》:“轩辕(星),黄龙体。”《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夏禹,“黄帝之玄孙”(《史记?夏本纪》),其父鲧死,“化为黄龙”而生(《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归藏启筮》、《初学记》卷22),禹姓“姒”,“姒”即“巳”,“巳”为蛇,其姓与龙原型相涉。史书多言夏后氏有龙瑞,“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史记?封禅书》)。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朝国都,从之遗址中出土龙纹陶片,一为带爪龙,背起脊如鳍,一为双身独首龙,头无角,身似蛇,饰链状鳞纹。夏后氏苗裔亦多属龙族,如匈奴“岁有三龙祠”(《后汉书?南匈奴传》),越人“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说苑?奉使》)。商周玉龙已定形,并多变体。龙为历代传承。四灵中龙地位独特,且常出现双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封建社会中,龙之原始神性日减,新加神性日增,终成为天子象征。”帝王服饰绘龙由来已久,《礼记?礼器》已有“天子龙衮(gǔn滚)”记载。中华各族人民自认为龙之传人,有“东方巨龙”之称。河南濮阳西水坡距今六千年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蚌壳摆塑龙堪称华夏第一龙。②星名。指东方苍龙七星。见“四象”条。又指岁星,见“苍龙”条。③姓。项羽将有龙且。 在中国所有的神话或宇庙论概念中,龙是最为复杂和多样的一种象征。“龙”这个词的确包含着许多不同的东西。与西方观念中的龙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中国的龙是一种具有良好性情并且温和仁慈的生物,它是自然界男性活力与生殖力――“阳”的象征。从汉代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起,龙就成为皇帝――“天子”的象征。它是三百六十种鳞虫之首(参见五类生物),也是中国人生肖中的第五种动物。在代表方位的四种动物之中,龙象征着东方,即太阳升起的地方。它也表示丰产,春雨以及一般的雨水。它被称之为“青龙”,与象征着西方与冥界的“白虎”相对应。 二龙戏珠 大龙与小龙:“望子成龙” 在人们想象中,龙在地底下度过冬天,农历二月初二是它从地底下飞升上天的日子,它飞升时引起第一阵春雷与春雨。在中国北方,这是农事开始的标志。每到这一天,加利福尼亚州玛丽斯维勒的“中国村”,要举行盛大的龙节来庆祝这一时刻。 人们用爆竹龙来表示龙的离去,无论是谁捡到这个爆竹龙的一个碎片,都预示着他今年将会走运。 作为一种有魔力的动物,龙能缩小到蚕那么大一点,也能变得大到充塞天地。它还根据自己需要能隐能现。在它上天时,人们看不到它,因为它骑着积雨云隐蔽在其中。图画中,常常出现两条龙在云中玩一个球或宝珠(=雷电),这就是导致下雨的原因。 在早期的宇宙论中,龙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天龙”,代表着天的更生力量;第二类是“神龙”,能够兴云布雨;第三类是“地龙”,掌管着地上的泉水与水源;最后是“护藏龙”,它是看守宝物的。此外,人们还相信有四海龙王,它们统治着环绕地球的四个海洋。 龙与凤――丈夫与妻子 在民间传统中,“海龙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人们认为龙王在水晶宫中,那里面藏满最美丽、最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得到命运之神青睐的幸运儿,能够在海底看到龙王――他们常常被报以与龙王的一个女儿结婚。 在北方,人们在春节时举行龙舞。结婚仪式上,当新婚夫妇离开人群向洞房走去时,也要跳类似舞蹈。有时,舞蹈者还表演夫妇间的接吻。 一个女人可以生出一条甚至几条龙,这是一个流传得非常广泛的信仰。“龙”出现在许多地名中,“龙母”、“龙湖”之类的词组也非常普遍。例如九龙市,就是“九条龙之城”。 由于数字“九”是男性活力的象征,因此它常常与龙连在一起。著名的“一龙九子各不同”,普遍用于对年青夫妇的良好祝愿。龙有各种形状与尺寸,它常被描绘为蛇的身体加上足与爪,皮上有鳞,头上有鹿似的角,它的耳朵则更象牛耳。 龙船是一种长而窄的小船,船身以龙的母题来装饰。在中国南方,这种船在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用于龙舟比赛。假如某人乘船时掉下水去淹死了(过去的中国人中只有很少人会游泳),那么人们会认为他是献给龙神的一个牺牲,并且认为这样会带来好的收成。 龙与九子,九子各有神通:第一个能负重,第二个能灭火,第三个声如洪钟,第四个力量如虎,第五个喜欢吃,第六个喜欢水,第七个是个勇敢的斗士,第八个强壮如狮子,第九个喜欢了望。 “龙爪”:这是上层阶级的一种礼服,通过上面龙爪数量的多少来表示其官阶。皇帝龙袍上的龙有五只爪;王子则是四只爪,三只爪表示更小一级的官。龙与凤在一起象征着男人与女人,并且是指已婚男女。 “龙涎”指龙涎香,是从阿拉伯进口的一种贵重香料。“龙眼”是一种小而甜的水果,英文中称它为“longans”。 在中国戏曲中有一出戏,演的是唐太宗身着黄袍,与宰相魏征下棋。后者突然睡着了,人们只看到他还在呼吸,但他却是去斩了一条犯法的龙。原来这是个龙王,它曾与魏征打赌,在天帝命令他下雨时,他偏偏不下,结果,这条不驯服的龙受到了惩罚。这个故事,是著名小说《西游记》中讲的。 在历史上曾为中国古代某部族的图腾,先人们认为它司掌兴云布雨之职,后被所有农业民族视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神。特别是在贵州,各民族除了为求雨而祭龙以外,还把龙与山势地脉联系起来,认为地有龙住,村寨或家庭便人畜兴旺。为使龙长居其地,苗族有招龙仪式,侗族有请阴阳先生敬奉地脉龙神活动,布依族有请龙仪式,等等。 是汉族传统文化中“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古人根据当时各部落图腾崇拜物蛇、鹿、虎、牛、鹰等,想象综合而成的龙图腾崇拜物。《尔雅?翼》描绘其形状时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蚕,鳞似鱼,爪似鹰,耳似牛。”在距今3000多年前我国的甲骨文中已有“龙”字。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在雕刻、绘画、服饰、建筑以及舟车器物的制作上都有所表现。在河北民俗中,它的象征意义有:一是天和皇帝威仪的象征。人们认为天地间天最高,人中皇帝最高,皇帝是“真龙天子”,于是便有了“龙袍”、“龙颜”、“龙子龙孙”、“龙旗”、“龙旌”等说法。二是吉祥的象征。从古至今各种喜庆节日中,都举行舞龙灯等活动。在婚礼喜柬上印龙凤图案等,都是为图吉祥之意。三是富裕、坚固的象征。蒙古族常在柱子、门板、柜面、牌板上刻画龙形图案,象征富裕和坚固。四是象征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气质和凝聚精神,比如中华民族都称是“龙的传人”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