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龙王分类:【传统文化】 占代神话传说中的龙神。旧时民间普遍信仰的神明。主司江河湖海水之盈缺的神碉。也为佛、道二教崇拜的对象之一。龙,原为神话传说中神灵动物,能腾能飞,春分登天,秋分潜渊。民间普遍视其为兴云降雨,润泽苍生的祥瑞神物。统治阶级则将其作为天子、帝王的化身,加以神化。佛教传入中国,据传有十大龙王,皆勤力兴云布雨。自唐朝起,开始封龙为神。宋朝沿袭唐祭五龙之制,春秋两祭。宋徽宗赵佶大观二年(1109年),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齐王、黑龙神为灵泽王。对龙王的信仰遂遍及全国。以后各代帝王皆以真龙天子自居,其后裔称为“龙子龙孙”。中国道教也奉其为神祗,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凡江河湖海,渊潭塘井,皆有龙王。各种规格的龙王庙,拔地而起,庙内供有龙王神位,祭祀活动极频繁。旧时每逢大旱民间常在龙王庙举行祈雨仪式。如“祭龙潭”、“打龙潭”、“晒龙王”等.祈龙降雨风俗在各地不同民族中应运而生。直至20世纪90年代,作为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各族人民都视其为吉祥之物。十二生肖、贺年卡、年画、各类工艺装饰品、邮票、壁画等等,到处都饰有龙形图案。 《太平广记》卷418“震泽洞”条引《梁四公记》:“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余尺,……旁行,升降五十余里,至一龙宫。……盖东海龙王第七女掌龙王珠藏,小龙千数卫护此珠。”此或为中国龙王之称初见载籍者。又唐李朝威小说《柳毅》所谓“洞庭龙君”,当亦即龙王。演变至明吴承恩小说《西游记》,遂有孙悟空大闹东海,东海龙王敖广被迫献出天河定海神珍(即如意金箍棒);泾河龙王降雨误点失朝,“犯了天条”,为魏征丞相梦中所斩;祭赛国碧波潭万圣龙王盗去佛塔舍利子,为悟空、八戒所擒获等叙写。《西游记》中所谓龙王,不仅东海有之,西海、南海、北海亦有,进而至于河、潭亦有。继《西游记》之后,又有明吴元泰《东游记》,叙八仙过海事,其中八仙曾与龙王大战,“火烧东洋”。见《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又《中国宗教词典》:“龙王,传说中司兴云降雨之神。佛教《华严经》有无量诸大龙王,如毗楼博叉龙王,娑竭罗龙王等,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云云。道教亦有此说,谓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遵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旨意,领施雨、安坟之事。《太上洞渊请雨龙王经》载:“遇天旱或遭火灾,诵经召龙王,即可普降大雨。《太上召诸神龙安镇坟墓经》载:安置先人坟墓犯了“天星地禁”,子孙会遭祸,诵经请龙王,即可去灾致福。所称龙王名号繁多。见《道藏》第180册。” 龙是中国古代所信奉的动物神,具有降雨的神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佛经称诸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华严经》),唐玄宗诏祠龙池,置坛及祠堂。宋徽宗诏天下青、赤、黄、白、黑五龙神皆封王爵。因帝王的提倡,遂使龙王信仰遍及全国。唐宋以后,道教吸收龙王信仰,渐而凡有水之处,莫不驻有龙王,职司该地水旱丰歉,并建有龙王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这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 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 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五十四名龙王名字和六十二名龙王名字。 旧时专门供奉龙王的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庙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雨与农业关系更为密切,所以自古对雨神祭祀最勤。在江西民间的农村,遇大旱多去龙王庙求雨。自古,先民就有崇龙的思想,认为刮风下雨是龙王所支配,龙王有布雨行云的本领。一年的收成和年景是风调雨顺还是干旱水涝,全在于神灵龙王的兴趣和情绪。因此,人们为求吉纳祥,平安顺调,为求龙王的高兴,总要怀着虔诚的心理进行各种祭拜活动。在江西农村,龙王庙随处可见,到了干旱季节去求雨的人们也特别多。在万载县城高车村有座龙王庙,庙的正殿右侧墙上,嵌着一块刻有“道光十八年春月建”的石碑,庙里珍藏着一个漆得金光闪闪的木雕龙头。每年端午节期间,人们成群结队来到这里祭祀。求雨时,人们将龙头抬出庙外,并放在船头上举行龙舟赛,赛完后,把龙头抬回庙里,恭敬地摆在神台上。 乐安流坑村五王庙(余悦摄) 除了龙王庙求雨外,还有其他的求雨祭祀活动。在铜鼓县带溪佛堂山有座五显庙,当地人称为“大帝殿”,殿前设有求雨坛。若干旱无雨或疫病流行,村民们就要到庙里焚香秉烛,求神拜佛,以求甘霖或驱邪逐疫保平安、保丰收。在棋坪乡石井窝有一泉神井,传说有降雨的本领。旧时,每当久旱无雨,村民无力抗拒旱灾,便向泉神求雨。他们选派一个代表,带着祭品和香纸、鞭炮,以及装水用的瓶子,前往石井窝,虔诚地向泉神祷告,请求降雨,然后从泉神井里装两瓶水,选一花红(人们祭神的花布),一起带到家中,放在神台上供奉,每天点香烧纸。等下雨后,村民又集资购买香烛鞭炮和山羊等祭品,带上水和那花红送回石井窝,祭祀泉神,表示感谢。在吉水县农村的干旱求雨祭祀活动中,小孩也参与祭祀的活动,颇为风趣:即两个小孩用竹椅抬着一只公狗,一伙小孩在后面泼水,边泼边唱:“扛狗公,求大雨,三洒风,四洒雨,飘大雨洒洒落。滴一点,有一枘,滴两点,有一镝,上田介到下田落。割掉旱禾割桠禾,割掉桠禾种肥田,种好肥田为明年……”旧时求雨,不仅百姓如此,就连官府知县也要到泉神井行祭,祈求天降甘霖。 龙王是驻在江河湖海、潭泉塘井中主管各地水旱和粮作物丰歉的神,它具有升天潜水、招云行雨等奇异功能,所以各地百姓纷纷立庙祀拜之。每年年初,民间都要向它焚香祭拜,干旱时则向其祈雨。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辽宁许多地区都有在大旱之年求雨的习俗。如辽北彰武地区,若遇天旱不雨,则由地方官或士绅组织民众求雨。人们头戴柳枝,素服赤足,手执纸旗,上书降雨之词于庙前。然后抬着龙王牌位(俗称“抬龙架”)到城隍庙或土地庙集合,跪祷求雨。路遇井泉、庙宇都要焚香拜祷。如降雨,则认为是神灵所助,人们定要宰牲或演戏以酬神;如不降雨,则继续祈祷。在海城、义县等沿河地区民间,还存在着河神信仰,当地居民称龟为河神爷,称其所居之处为河神府或大王庙。民众对其十分敬重,认为稍有冒犯,则附近所有田地均会被水冲毁,即使是妇女及儿童亦不敢直呼其名。20世纪50年代以后,此类习俗渐渐消失。 民间认为龙王是行雨管水的神灵。对龙王的信仰,实际源于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民间传说从黄帝时期就已开始了龙崇拜。人们认为它是祥瑞的象征,主宰雨水。民间还传说对龙的祭祀源于唐代,到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不久后,就根据唐代旧典规定了对龙的祭奠,题龙神庙的匾额为“会应”,意思是有求即应。从此,龙王庙遍布天下。在道教经典、民间传说和文人小说中,龙王的名词越来越多,江河湖海池沼井泉也都为龙王专管,连电雷风云之神也都归了龙王管辖。人们还把龙王人格化,为它设计了龙宫、龙子、龙女……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龙家族。 由于这些民间神话传说不断神化,民间对龙王的信奉逐渐普遍。在城西头的千福寺就供有龙王塑像。其形象为青面,身着绿袍,鼻间撅出两条白龙须,左足蹬一水龟,右足蹬一青蛙,通身为藤胎,糊以粗布,外罩彩色涂料。每逢干旱,民间就要举办龙王会祈雨。龙王会是由民间自发进行的,经费开支多数由商人捐助,另一部分是居民百姓集资筹备,官府对此极力支持。出龙王会是将龙王神像抬至玉皇阁,说是龙王要和玉皇大帝商讨行雨之策三天,在这三天里,民间要举办祭祀庆祝活动。届时,各路民间艺术老会纷纷献艺。第一天为送驾日,第三天为接驾日,这两日的活动最为壮观。人们要抬着龙王神像走街出巡接受香火。龙王神像前要有雷公、电母、行云童子神像,前后还有依仗执事开道护驾。再后面就是扮成水族的如龟、鱼、蛤、蚌等各种造型。其中用彩纸扎成的大龟最有特色,它由一人全身钻入纸龟壳内,用手足爬行。还有一些人穿臂举灯(类似鬼会活动),人们期望以这种惨烈的举动来感动龙王,祈求雨水。这一行人一路上锣鼓喧天,沿途人们焚香祈祷。一些顽皮的儿童用泥巴做成龙状,涂上绿色,由两个人用木板抬着。在它前面是一个背负竹圈的儿童,竹圈上糊以绿纸,扮做甲鱼状。他们边走边做出种种丑态,向街面上的商号店铺要香钱。天津最后一次龙王会是在民国五年(1916年)。由于在举办龙王会后恰好降得一场小雨,民众便更加信奉虔诚。而翌年民国六年(1917年)天津发生水灾,大水淹浸津门,千福寺的龙王像也被冲毁,从此龙王会再也没有举办过。民间对龙王的信仰也逐渐淡漠,直至消亡。 渔民认为龙王生云布雨,兴风作浪,海是龙王的天下,鱼鳖虾蟹是他的臣民,人在海上捕鱼,是侵扰了龙王世界,捕杀了龙王的臣民,因此对龙王必须事事谨慎,不能触犯龙王。每年出海前,举办龙王会,一般在正月十五或二月二,每年第一次出海由船老大带领上船祭龙王,祈求保佑。每年六月初三(有的地方六月十三日)为龙王生日,这天近海渔船一律靠岸停捕,远洋船就地抛锚停船休捕,保持海上平静,不打扰龙王的寿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