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村落的成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村落的成因分类:【中国民俗】 如果从历代村落的形成考察安徽村落,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原始氏族村落发展演变而来。(2)原有氏族村庄由于人口增加,附近又有荒地,于是一两户迁出在荒地上安居开荒,繁衍子孙形成一个新村庄,待人口继续增加需要扩大耕地时又有新的农户迁出,不断形成新的村落。(3)一些大的宗族为了躲避战争或其他原因,由中原地区迁往长江以南形成新的农村。据《新安名族志》记载,徽州地区的大族多从北方迁来,其时以晋(317―420年)、南朝时期(420―479年)及唐末黄巢之乱时(874―884年)为最盛。形成一个同姓宗族的村落,有数十里甚至数百里内的村落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4)由单个农民或单个家庭从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或畈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远山区开荒形成的村庄。如青阳县老田吴村,据《吴氏宗谱》记载,汉宣帝元康年间(前65―前61年),江西吴栋才到青阳九华老田垦荒种田,后又从江西迎来了子孙,聚族而居,发展成村。明代吴姓在老田吴村建有九华行祠,盛极一时。(5)历代的军垦屯田和民垦屯田或朝廷有组织的移民,经过较长时间后,因政策更替或朝代更替,原来的国有土地逐渐转为农户私有,或因军人与当地女子结婚,或军人家属来垦区落户形成了新的村落。如萧县的大屯村,明代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张姓在此屯田,后来形成村落,故名大屯村,1985年改为镇的建制。前三种类型的村落血缘关系较浓,后两种类型虽然也有亲缘关系,如有亲缘关系的一两户农民结伴去边远地区开荒,后续户也有的是亲缘户来投奔,但亲缘关系比较淡薄,宗族影响较小。 歙县茶坦村落(胡晓洋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