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格社会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人格社会化社会通过教育个体与满足个体需要,使个人接受该社会所必须的、包括道德在内的行为模式。个体经由社会熏陶与自身的学习修养,而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人格社会化过程。个人必须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得以生存与发展。个体社会化程度决定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人格的不完全社会化和人格社会化的缺陷不仅是道德问题,而且还孕育着犯罪心理的基础。因此,提高人的人格的社会化水平不仅有助于改良社会道德风尚,而且能够预防犯罪心理的产生。人就是自由 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者萨特的伦理学命题。萨特不同意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上帝先规定好了人的本质的观点,也不同意18世纪法国无神论哲学所坚持的本质先于存在的观点。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属于从本质,即从概念中推演出人的存在,所以是不能接受的。他认为,人的“存在先于其本质”,其意义是“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然后才说明自身”。“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不仅就是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人还在不断超越自己,创造自己的未来,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既然人的存在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换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是自由”的命题否定了上帝决定人的命题,表达了他对当时德国侵略者的反抗。但从根本上讲,该命题是错误的,因为它无限夸大了人的自由,并把它与决定论绝对地对立了起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