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伤痕文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98 伤痕文学粉碎“四人帮”之后以揭露文化革命创伤为题材的一批文学创作。卢新华的《伤痕》为此类文学之先声;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则从较深的层次开掘主题,描写“文革”给人们所带来的心灵创伤和人格的扭曲,从而表现作者的忧愤之情。此外,雷抒雁的诗歌《小草在歌唱》、苏叔阳的戏剧《丹心谱》和宗福光的戏剧《于无声处》等,都是当时较有影响的“伤痕文学”。“伤痕文学”除了再现十年浩劫中的悲剧画面,还表现出鲜明的爱憎与必胜的信念,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特定的历史风貌,从而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伤痕文学新时期文学初期出现的文学现象。主要描写“文革”给人们生活上和心灵上造成的不幸和严重创伤,暴露和批判“四人帮”及其爪牙对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作品大多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在新时期文学中起了开路先锋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轫之作。代表作还有《弦上的梦》、《大墙下的红玉兰》、《草原上的小路》、《啊!》、《蹉跎岁月》等。 伤痕文学它是指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当代文坛最先出现的那些以揭露十年内乱造成中华民族历史悲剧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这是经过十年的被窒息被压制,文学从痛苦中觉醒后的情感大爆发。它是在拨乱反正的时代背景下,在呼唤现实主义复旧的文艺思潮的推动下,在诗歌、戏剧、小说诸领域同时实践的文学潮流。创作上尤其以短、中篇小说的成就最大。1977年,《人民文学》第11期发表的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先声,这篇作品揭示十年浩劫对一代青年人精神的扭曲,引起普遍反响。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标志伤痕文学进入兴旺期,“伤痕文学”就是由此而来的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概括。此后,又接连涌现出一批优秀之作,如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的《枫》、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等。长篇小说中伤痕文学的数量不多,但分量并不轻,莫应丰的《将军吟》、竹林的《生活的路》、叶辛的《蹉跎岁月》、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是其中的力作。至1980年下半年,伤痕文学进入了尾声,但它的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伤痕文学以其题材重大、主题尖锐和形象的鲜明,率先扫荡了“文革”以来充斥文坛的“瞒”和“骗”的文艺,从而彻底扭转了文艺创作的僵化局面;它通过艺术手段彻底否定“文革”,影响超出文艺本身。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伤痕文学高举真正的现实主义大旗,第一次将笔触深入到一个个题材禁区,提出并试图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重大问题;它创造了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真正的社会主义悲剧,塑造了悲剧人物、悲剧性格,从而复活了悲剧艺术和悲剧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生命。 伤痕文学以反映“十年动乱”给中国造成的社会伤痕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潮流。是“文化大革命”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小说为其主要体裁,表现了文学创作对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具有鲜明的思想解放的特点。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贤亮的《土牢情话》、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宗璞的《弦上的梦》、莫应丰的《将军吟》、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等,均为这一文学浪潮的重要作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