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作业能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作业能力

劳动者在从事某项生产劳动过程中,完成该项工作的能力叫做作业能力。不同的人作业能力不同,同一个人作业能力的高低,也是在不断变动的。衡量体力劳动作业能力的高低,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产品的质和量以及作业的有效持续时间,还可以通过测定劳动者的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判断。例如可以测定劳动者的心率、握力、耐力、手动频率等。体力劳动者作业能力的变化有一定规律。以日班工作为例,工作刚开始时效率一般较低,以后动作逐渐协调、加快,工作效率不断上升,单位时间的产量逐渐增高,操作时间缩短和废次品减少,这段时间约持续12小时,叫做工作入门期。以后工作能力达到最高水平,即进入高效稳定期,此期约持续1小时左右。随后即转入疲劳期,操作速度和准确性下降,产量减少,废次品增多,工人主观感到劳累。午休后的第一、二阶段较午休前短,第三阶段则提早出现。脑力劳动的作业能力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并缺乏直接衡量其质量的指标,其作业能力变化的规律不象体力劳动时那样

明显。体力劳动者作业能力的变化除上述规律外,还受一些因素影响,主要有:
❶生产环境因素,如劳动条件、生产设备及工具的好坏,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是否有高温、热辐射)等;
❷劳动制度(如工间休息)和劳动组织(工作节律性和秩序)安排是否合理;
❸个体因素,如劳动者的年龄、性别、身材大小、健康和营养状况等;
❹社会因素,可影响劳动者的情绪,如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群众关系的好坏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