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侯方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35 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学家。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诸生,曾参加复社,南明福王时受宦党阮大铖迫害,与名妓李香君相恋,其事被写入传奇戏《桃花扇》中。顺治年间,被迫应试,中乡试副榜。诗文兼长,尤以古文知名于世,与魏禧、汪琬号 “国初三大家”。文章以传记见长,《马伶传》、《李姬传》等传诵极广。因行文“杂用小说笔法”,时人讥其“未归于纯粹”,“稍涉于浮夸”,但突破了传统古文的束缚,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著有 《壮悔堂文集》和 《四忆堂诗集》。 侯方域1618—1654Hou Fangyu清代文学家。字朝宗,商邱(今属河南)人。曾主盟复社,并与阉党魏忠贤、阮大铖、马士英等人进行过斗争。清兵入关,阮大铖等迎立福王于南京,迫害复社人士。侯方域为避祸而投奔史可法。顺治八年(1651),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他性情浪漫,“素性不耐寂寞”,年轻时溺于声伎;壮年后有所悔悟,自题堂名为“壮悔堂”。著有《壮悔堂文集》10卷,《忆堂诗集》6卷等。 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学家。字朝宗,商邱(今河南省商邱市)人。早年随父居京师,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合称“明末四公子”。曾主盟复社,与阉党魏忠贤、阮大铖、马士英等人作过斗争。清兵入关,阮大铖等迎立福王于南京,迫害复社人士,侯方域为避祸而投奔史可法。顺治八年(1615年)被迫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他性情浪漫,年轻时溺于声伎;壮年后有所悔悟。侯方域诗文兼擅,以散文见长,和魏禧、汪琬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他的作品中有的很富有形象性,也有一些具有丰富的想像,颇有浪漫主义气息。他十分注意文章的写作技巧,对文章的骨力、气势、声情、布局都很重视。他的古文受《史记》的影响较大,雄视当世,以人物传记见长,如 《李姬传》、《马伶传》、《任源邃传》,都是他的代表作。议论文中的 《答田中丞书》、《朋党论》、《王猛论》 等,在当时也极为有名。著有《壮悔堂文集》 十卷,《忆堂诗集》 六卷。 侯方域侯方域1618—1655字朝宗,商邱(今属河南)人。明末诸生。少有才名,明末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并称“四公子”。入清后,应乡试,中副榜。擅长散文,与魏禧、汪琬齐名,为“国初三大家”。论文批评明代拟古派的好高鹜远,主张近法唐宋诸家。创作上以人物传记及论文书信尤佳,文章有奇气,文笔生动,流畅恣肆。有《壮悔堂文集》。 侯方域侯方域1618~1655明末清初散文家。字朝宗,号雪苑。河南商丘人。在明为诸生,曾主盟“复社”,致书怒斥阉党阮大铖,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并称“四公子”。入清后应河南乡试,中副榜。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等。初工诗与时文,后专力散文,与魏禧、汪琬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其文想象丰富,气势纵横,富于浪漫气息,惜稍嫌浮夸。尤长于人物传记,《马伶传》、《李姬传》为其代表作。后者写金陵名妓李香君坚持正义,明辨是非,反对阉党余孽,支持复社斗争,曲折动人,颇有个性,为后来孔尚任剧本《桃花扇》所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