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侯马盟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侯马盟书春秋晚期晋国。玉石质。最大长32厘米,宽3.8厘米,厚0.9厘米,小型的一般长0.8厘米,宽不到2厘米,厚仅0.2厘米,甚至有些薄如纸片。1965年山西省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大量盟誓辞文的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现藏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共五千余件,其中可以认读的有650余件。草篆体。盟书文字的笔锋清晰,为毛笔书写,多为朱书,少为墨书,质料有石有玉。石质大部分为泥质板岩,呈灰黑、墨绿和赭色,约占全部盟书的2/3,形体规整,以圭形为主,玉质的有透闪岩、矽咔岩等,形状亦有圭形和璜形。“侯马盟书”按其内容,大体可分为六类;“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卜筮类”、及“其他”。主盟人赵鞅,凭借盟誓的手段,逐步巩固和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不断分化和瓦解敌人,争取群众,赢得了夺权斗争的胜利。因此,这批盟书是研究春秋晚期社会政治变革和阶级关系转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侯马盟书》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文字、书法史上的一个空白,盟书文字形体多样,结构严谨,用笔轻重提按富于变化。侧锋落笔,旋即疾掠而出。线条犀利圆曲,具有摆动的特点。与正体篆书的写法意趣迥异,笔致舒展而有韵律。它是当时用笔书写文字的完整篇章。是目前所见较早的朱墨文字真迹。 (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年发现于山西侯马市晋城遗址。出土5000余件。其中形体完整、字迹较清楚的650多件,每件少者10字,多者200余字。皆以朱书于玉片上。可分宗盟、委质、纳室、诅咒、卜筮5类。为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及晋史的重要资料。 侯马盟书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发掘侯马晋国都城遗址时发现一盟誓遗址,面积约3800平方米。据钻探,共发现400多个长方形竖坑(坎),已发掘326个。一般坑长1米,宽0.5米,深0.4米~6米,坑的底部大多数埋有牛、马、羊等牺牲或盟书。绝大部分坑的北壁底部有一小龛,放置一件古时称为“币”的祭玉,主要有圭、璋、璧、环等,个别坑多至数件。埋盟书的坑共39个,没有龛和玉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