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傅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傅玄217—278西晋作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少孤贫,博学善属文。郡上计吏,再举孝廉,太尉辟,皆不就。州举秀才,除郎中,与东海缪施俱以时誉选入著作,撰集《魏书》。后参安东、卫军军事,转温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数上书陈便宜,多所匡正,封鹑觚男。武帝为晋王,以玄为散骑常侍。及受禅,进爵为子,加驸马都尉,又迁侍中。后免官居家数载,复为御史中丞,迁太仆,转司隶校尉。寻卒于家,谥曰刚,后追封清泉侯。玄少时避难于河内,专心诵学,后虽显贵,而著书不废,作《傅子》内、外、中篇,凡数十万言。此书至宋代已佚,清人严可均在明张溥辑《傅鹑觚集》及清初《四库全书》所辑《傅子》1卷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有关诸集,辑成傅玄佚文6卷。今人蹇长春等有《傅玄阴铿诗注》。《晋书》有传。 075 傅玄217—278西晋思想家。字休奕,北地泥阳 (今陕西耀县东南)人。祖燮,汉阳太守;父干,扶风太守。魏末举秀才,除郎中,历任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等职。西晋初为御史中丞,后官至太仆、司隶校尉。在玄学清谈风气盛行之时,屡上万言书,提出许多切实的政治主张。主张礼、法相济为用,不可偏废;礼是立国之本,要先礼而后法;力主行赏以彰德,施刑以立威,只有“有善虽疏贱必赏,有恶虽贵近必诛”,才能“赏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劝”,“罚一恶而天下之恶皆惧”,强调“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应当从当世选取具有富国、安民、强兵之术的人才;建议改屯田二八分制,轻徭薄赋,缓和民困,恢复曹魏旧制。著有《傅子》数十万言,已佚。 088 傅玄西晋思想家。主张人性善恶混论。提出义利结合,认为“人之性,避害从利”(《贵教》),人有好善向德之性,却又贪荣重利。要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贵其所尚则礼义兴,抑其所贪则廉耻存,强调礼义之教对人性的作用。主张重农、爱民、税赋要至平、积俭、有常,认为社会治安、风俗美恶与民之贫富息息相关。“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 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戒言》)。提出治理天下要靠大本,大本有三: 一曰君臣以立邦国,二曰父子以定家室,三曰夫妇以别内外。认为立政之道在于去私、息欲、明制、计人署官、听言审本,观事核实,反对虚无放诞之论。否认天赋道德,提倡修习教化。其著作有《傅子》,已散佚。 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 (今陕西耀县东南)人,魏晋思想家、文学家。曾任散骑常侍、司隶校尉等职。著作有《傅子》等多种,大多失佚,明人张溥辑有《傅鹑觚集》。他的人口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提出“分民定业”的主张。傅玄生活在汉末以来,战乱不已,社会经济惨遭破坏,出现人口大流移高潮的历史时代,为了解决百姓流亡,人口锐减的问题,提出了“士农工商,各业其业”的分民定业的主张(《晋书·傅玄传》),他说: “先王分士、农、工、商以经国制事,各业其业而殊其务,自士以上子弟,为之立太学以教之,选明师以训之,各随其才优劣而授用之。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贾以通其货,故虽天下之大,兆庶之众,无有一人游手。”他认为实行分民定业,有利于安置流民、安定人口、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以及精化各业技能,提高人口的素质。其二,统筹四民各业的人数。傅玄发展了前人的人口管理思想,提出了根据社会需要,明确规定士、农、工、商的人数。其标准是:士之数,以封建置官所需为准,农之数,以其生产的粮食,每年能储存社会所需的三分之一为准。手工业品以能满足社会之用为准,商业以能实行商品流通为准。他说“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干人为工,足其器用; 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 ( 《晋书·傅玄传》)。他还提出,凡士、工、商有多余者,“亦皆归之于农”。尽管傅玄的统筹人数分民定业的人口思想的提出,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人口问题的思考方面颇具见解。 傅玄217—278西晋文学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仕魏,封鹑觚男。入晋官至司隶校尉。精通音律,长于乐府诗。其诗音节激扬,古质健劲。其言情小诗尤清俊简约,深情宛转。有《傅子》、《傅玄集》,俱佚。明人辑有《傅鹑觚集》。 傅玄217—278魏晋之际思想家、文学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晋书·傅玄传》说:“玄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辞钟律。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历官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封鹑觚男。入晋历任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晋书·傅玄传》:“(玄)撰论经国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大部已佚。今存文义完具者十二篇,残文十二篇。书中认为“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物理论》)。“夫贪荣重利,常人之性也”,“可抑而不可绝也”(《戒言》)。人性可以通过“礼义之教”去改变和造就,否认有天赋道德。提出“家食足,为子则孝……天下足食,则仁义之教可不令而行”(《晋书·傅玄传》),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经济生活状况对于伦理道德的作用。继承和发挥儒家道德思想,认为治天下首先要懂得“大本”,“大本有三:一曰君臣以立邦国,二曰父子以定家室,三曰夫妇以别内外。”(《礼乐》)同时认为“经国、立功之道有二:一曰息欲,二曰明制”(《校工》),而息欲制又在于立“公心”,有“公道”,立“公制”(《通志》)著作遗篇散见《太平御览》、《群书治要》、 《永乐大典》,辑本颇多。收入《全晋文》。 傅玄217~278西晋名士,哲学家、文学家。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字休奕。少孤贫,博学善文,精通音律,长于乐府诗。性刚劲亮直,多次不就察举辟召。经州举秀才,除拜郎中,以时誉入选撰集《魏书》。历温令、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散骑常侍加附马都尉等职。多次进谏晋武帝,甚得称赞,迁太仆、转司隶校尉。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则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致使“贵游慑伏,台阁生风”。后因不敬罪免官,寻卒于家,谥刚,追封为清泉侯。他终生勤于治学,显贵后仍著述不废。其哲学观点认为,自然界按照“气”的自然之理而运动,自然和人类历史均为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主张限制士、工、商人数,余者均务农。还提出封建赋税应遵守的三原则,即“至平”、“积俭”与“有常”。著有《傅子》百二十卷(篇),时人认为“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至宋时已大部分散佚。另有文集百余卷亦佚。明人辑有《傅鹑觚集》。又有清方濬师集校本,堪称完备。 傅玄217~278字休奕,号鹑觚子,北地泥阳 (今宁县)人。幼孤贫,资质聪颖,发愤苦读,博学多才,精乐律,善撰述。魏末,举秀才,任著作郎,参加曹魏史书编写。后参安东、卫军军事,转温令,升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数上书陈事,对时政“多所匡正”。封鹑觚男。司马炎为晋王,以玄为散骑常侍,执掌谏议。晋武帝立,进爵为子,加驸马都尉。后累迁司隶校尉, 监察京师百官。玄政治上主张务实, 抨击玄学清谈; 注重考核, 建议 “计人置官”,“分人授事”,使人人尽职。哲学上,认为“天地著信而四时不悖, 日月著信而昏明有常”,即天地万物的运转变化有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时至自生,非德之力”。卒于家,谥曰 “刚”。著有 《傅子》内、中、外3篇, 共数十万言。 傅玄三国时著名学者。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祖、父均为太守。他从小孤贫,博学善文,性格刚直,疾恶如仇。地方官多次举荐他入仕,均谢绝不就。后被选入朝廷撰写魏书。西晋武帝即位后,他多次进谏,甚得称赞,任司隶校尉。为官清廉,不容奸小。终生勤于治学,虽位居显官,仍著述不辍,有《傅子》数十万言及文集百卷传世。 傅玄217~278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曾任司隶校尉、散骑常侍。封爵鹑觚子。学问渊博,精通音律,擅长乐府诗。在哲学上,认为自然界是依照“气” 的自然之理而运动的。并说: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强调环境对人的性情的影响。还认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 ,“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主张富民。他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做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主张重农,限制士、工、商人数,赋税应当“至平”。有《傅子》、《傅玄集》,俱佚。明人辑有《傅鹑觚集》,清人方濬师集校本较为完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