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羲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367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

字逸少。东晋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 (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说。初师卫铄(卫夫人),后改变初学,草书取法张芝,正楷得力于钟繇,而能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而增损古法,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创立妍美流便的新体。论者称其笔势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右军尤擅正楷、行书,字势雄劲多变化,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卓越成就,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影响之大,为中国书坛之冠。获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 (有专条)、《乐毅论》、《十七帖》(有专条)等最著,但真迹已无存。书迹刻本甚多,尚有《快雪时晴》、《奉桔》、《孔侍中》、《丧乱》等为存世摹本。另据记载,羲之善画,师其叔王廙,唐张彦远说他画有“杂兽”、“临镜自写真”等图。其画名为书名所掩,故不为人知。

王羲之321—379Wangxizhi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出身世家大族,东晋宰相王导之侄。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羲之少有美名,7岁始学书法。曾从师于女书法家卫铄,稍长,“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晋书·王羲之传》)他博采众书法家之长,自成一家,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的古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精于隶、草、正、行诸体,尤擅长于正楷、行书。他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同上)世人称王羲之为“书圣”。其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但今存俱为后人摹本。羲之又以散文见长,代表作《兰亭集序》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

东晋最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 人,后迁山阴(今浙江绍兴)。王正之孙,王导从子,王旷之子。幼年语言迟钝,不善讲话,后来精于辞令,有辩才。少年从卫夫人(铄)学书,不到三年,笔力沉实,摇曳生姿,卫夫人赞叹说: “这孩子的书法,将来一定比我有名呵!”后来从他父亲那里见到前代名家法帖,改变初学,博采众长,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又游览名山大川,看到了李斯、蔡邕、梁鸿、张昶等人的书迹,精研体势,改变汉魏古朴的书风,开创妍美流便的书体,遂臻神妙。羊欣称赞说: “古今莫二。”(《采古人能书人名》)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说: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亲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论》,赞扬他的书法: “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原指篆书于素帛,后泛称书法),尽善尽美,其为王逸少乎。”王羲之初为秘书郎、参军、长史,又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又称王会稽。他为官清廉,关心人民疾苦,会稽发生饥荒时,他一面开仓赈济,一面向朝廷抗争,替百姓说话,并提出解决办法。《晋书》中有他给谢安写的书信,说: “所谓通识,政当随事经藏,乃有远耳。愿君每与士之下者同,则尽善矣。食无二味,居不重席,此复何有?而古人以为美谈。济否所由,实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又相传蕺山老妇人持竹扇卖20钱,王羲之给她的扇子各写五个字,让他卖100钱,人争买之。足见其高尚的品德。王羲之传世的书迹,小楷有《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行书有《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帖》(《三希堂法帖》之一)、《丧乱帖》、《孔侍帖》、《奉橘帖》、《姨母帖》、唐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草书有《十七帖》,被誉为 “书中之龙”,“草书圭臬”。总之,王羲之书法超神入化,秀雅绝俗,同字同旁同画,绝不雷同,就连他签名的66个“羲之”,也极尽变化之妙(见邓散木《续书谱图解》) 。


晋·王羲之《乐毅论》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早年书法师从卫夫人,后博览前贤法书,遂改初学,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精研体势,一改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便的今体。与钟繇并称“钟王”。其书诸体精备,正书形密势巧,行书逸媚劲健,变化多端,草书浓纤折衷。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书迹为历代所珍视,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真迹今已不存。传世摹本有《快雪时晴帖》、《兰亭序》、《奉桔帖》,刻本有《十七帖》。唐僧怀仁集王字《圣教序》收其行书最多。


王羲之

见“艺术”中的“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善文章,所作《兰亭集序》,论述他与谢安等41位名士宴集山阴兰亭盛况,即事抒情,文笔清新疏朗,情韵绵邈,为人传颂。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参见“艺术”中的“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又说303—361,又一说307—365

晋书法家。字逸少。王旷子,王导侄。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大王”。羲之早岁从卫夫人学书画,后博览前代名家,遂改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并吸收当时民间的书法,加以发展提高,终于创造了本家面貌。王派书风,点画清圆,笔力雄健,结构严谨而疏爽,风度超逸,墨采飞动,纯出自然,于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影响之大,书家之中无与匹敌者,因有“书圣”之称。754年,鉴真和尚赴日,就带着他的墨迹。当时王羲之的名字已被日本人所熟知,称其为“师手”。他又擅长绘画,有“临境自写真”的美传。羲之存世书迹较多,法贴中《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丧乱》、《奉桔》、《孔侍中》、《行欀》、《快雪时睛》、《远宦》等帖尤脍炙人口。

王羲之法贴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

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幼讷于言,及长辩赡。以骨鲠见称。初为秘书郎,迁江州刺史。后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晚年不仕。善书,能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后世许多大家都受到他的影响,被尊为“书圣”。文名为书名所掩,所作书信和杂帖,或慷慨言国家大事,或娓娓述生平之趣、友朋往来,写得不同流俗。其中尤以《兰亭集序》传诵久远,文章在叙述名士宴集兰亭的同时,描绘了山水之秀美,抒发了对死生的感慨。全文一气呵成,文笔清新俊美。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321-379;307-365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玡 (今山东临沂) 人。出身贵族。起家秘书郎,为征西将军庚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 (今绍兴)。少时从叔父王廙学书,又从卫夫人学书,后在父王旷处见前代名家书法帖,遂改变初学,精心研究前代诸名家墨迹,诸体皆精,草、隶、正、行均善。特别得力于东汉张芝(草书)、三国时魏钟繇 (正书) 的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遂致神妙。他的楷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草书浓纤得度,屈伸变化,纯出自然。他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后人尊为“书圣”。其书迹历代珍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极大。《兰亭序》是他的代表作,其它如《十七帖》、《丧乱帖》、《孔侍中帖》、《奉橘帖》、《姨母帖》、《初月帖》、《快雪时晴帖》等,多属后人摹本,散见于《淳化阁法帖》及宋以来诸集帖中。又有唐僧怀仁集王羲之字成《圣教序》传于世。石刻有《乐毅论》、《黄庭经》。

王羲之

王羲之 (307—365),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 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 “王右军”。出身名门望族,12岁由父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能有所悟。早岁从卫夫人(铄) 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兼撮众法、自成一家”,达到 “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的高度。草书多取法张芝,真书得力于钟繇,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便的合体。与钟繇并称 “锺王”。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颇有影响。有 “书圣” 之美称,所书 《兰亭序》 尤脍灸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相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求得后,竟以殉葬。故其书法墨迹已荡然无存。传世唐代摹本今有各家所临 《兰亭序》 及 《快雪时晴帖》、《奉橘帖》、《孔侍中贴》、《丧乱帖》、《上虞帖》 等,刻本有 《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 《圣教序》 等。其书法艺术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新的一页,树立真、行、草书的典范,后代学术者莫不宗法。

王羲之

王羲之(307—365),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出身名门望族,12岁由父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能有所悟。早岁从卫夫人(铄)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兼撮众法、自成一家”,达到“贵越群品,古今其二”的高度。草书多取法张芝,真书得力于钟繇,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便的合体。与钟繇并称“锺王”。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中,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颇有影响。有“书圣”之美称,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相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求得后,竟以殉葬。故其书法墨迹已荡然无存。传世唐代摹本今有各家所临《兰亭序》及《快雪时晴帖》、《奉橘帖》、《孔侍中贴》、《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其书法艺术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新的一页,树立真、行、草书的典范,后代学术者莫不宗法。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公元303年生,361年去世(一说307年生,365年去世;或321年生,379年去世)。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传说王羲之7岁学书,12岁时见父亲的枕头中藏有《笔论》,“窃而读之”。他初入卫夫人之门,后遍习前代诸家法书,广收博取,备精诸体,直至晚年开创了一种“姿媚流美”的书法体式。其行草书表现出雄逸流便的境界。晋书中称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王羲之传世墨迹很多,但大部分是响拓勾摹本,书体面貌也不一致。其中摹本以神龙本《兰亭序》最为著名。因其书法著名,故其文常为人所忽视。今存散文27篇,以《兰亭集序》最著名。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赋诗抒怀,后汇集成册。王为之作序。今存《兰亭诗》包括21位名士的37首诗作。《兰亭序》也是王羲之行书最杰出的代表作。此帖28行,324字,通篇20个“之”字无一雷同。《姨母帖》、《初月帖》收入在《万岁通天帖》卷中,此2帖为硬黄纸本,纵26.2cm,横53.8cm,是根据王方庆家藏先祖王氏一门墨迹勾摹,传真度极高。此外,还有《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孔侍中帖》等,大都为流传有绪的勾填本或临摹本。流传刻帖有《集王书圣金刚经》、《集王书圣教序》、《十七帖》、《黄庭经》、《乐毅论》等。

王羲之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徙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又称王会稽。因王述所扼,辞官为文,誓不复出,与东土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名家法书,遂改初学,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多取法张芝,真书得力于钟繇,又遍习蔡邕、梁鸿、张昶等书,增损古法,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与钟书并称“钟王”。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其草书秾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中国书法艺术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也有深远影响。有“书圣”之称。唐太宗酷爱其书法,求得后,竟以殉葬。故其书法墨迹已荡然无存,传世多为摹本。如《兰亭序》、《丧乱帖》、《孔侍中帖》、《奉橘帖》、《十七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等,又有唐僧怀仁集王字而成的《圣教序》传世。书论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用笔论》、《记白云先生书诀》等。

王羲之321—379一说303—361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旷之子,导之侄。初为秘书郎,历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论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于我国书法史有继往开来之功。因有“书圣”之称,其书为世所重。传世法帖《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丧乱》、《奉桔》、《孔侍中》、《行穰》、《快雪时晴》、《远宦》等最脍炙人口。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子献之,书法成就亦大,父子合称“二王”。

王羲之

晋 王羲之十七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