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僧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僧服佛教徒的服饰。佛教传入我国以后,衣制有所谓“三衣”、“五衣”之分。一般僧侣的内衣由五条布缝成(即安陀会),外衣由七条布缝制而成(即郁多罗),较正式的大衣则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称“僧伽黎”或“袈裟”。此三者为“三衣”,再加覆肩的“僧袛支”,裙子“涅槃僧”,构成“五衣”。僧侣衣服的服色有一定的限制,据《唐六典》载,当时僧尼之服“皆以木兰、青、碧、早、荆黄、缁環之色”。尤以缁衣为常见,故人们以缁衣之徒称呼僧侣。佛教制度还规定,僧众的三衣不得用上色或纯色,新制衣服则须上缀一块异色布用以破坏衣色的齐整,称 “坏色衣”。而历代僧人的“袈裟”服色以红、黑色为多见。高一级僧侣有时也被帝王赐给紫色袈裟。其穿着时盖住左肩膊,露出右肩,在腋下以一大环系扣。袈裟若用碎布连缀而成,则称“百家衣”或“衲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