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儒、墨、道的乐舞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儒、墨、道的乐舞观先秦诸子中崇尚乐舞并且有深刻见解的首推儒家学派。孔子以诗、书、礼、乐、射、御六艺授徒,在普及乐舞和提高乐舞理论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的 《乐记》 是我国保存最古的系统的乐舞理论著作。关于乐舞的起源和本质,均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儒家主张的 “乐教”,用以化风俗,正人心,劝善惩恶,认为乐舞具有政治教育的意义,与礼制紧密结合,成为维护统治秩序的手段。同儒家乐舞观相对立的是墨家。《墨子》 一书有三篇 《非乐》 (现仅存上篇),主要是从社会政治学说的角度,认为乐舞是一种奢侈享乐的活动,对生产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主张 “为乐非也”。道家更是从本质上否定乐舞,以为乐舞能使人迷失本性,诱发情欲。《老子》 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庄子》 说: “五声乱耳,使耳不聪。” 他们都把乐舞作为声色之好,加以反对。 儒、墨、道的乐舞观先秦诸子中崇尚乐舞并且有深刻见解的首推儒家学派。孔子以诗、书、礼、乐、射、御六艺授徒,在普及乐舞和提高乐舞理论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的《乐记》是我国保存最古的系统的乐舞理论著作。关于乐舞的起源和本质,均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儒家主张的“乐教”,用以化风俗,正人心,劝善惩恶,认为乐舞具有政治教育的意义,与礼制紧密结合,成为维护统治秩序的手段。同儒家乐舞观相对立的是墨家。《墨子》一书有三篇《非乐》 (现仅存上篇),主要是从社会政治学说的角度,认为乐舞是一种奢侈享乐的活动,对生产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主张“为乐非也”。道家更是从本质上否定乐舞,以为乐舞能使人迷失本性,诱发情欲。《老子》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庄子》说: “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他们都把乐舞作为声色之好,加以反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