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儿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儿化erhua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即后缀er韵母不单独自成音节,而是与前一字结合成一个音节,至使前一字的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韵母变为卷舌韵母的现象。发生儿化之后的韵母叫“儿化韵”,有儿化韵的音节叫儿化音节。儿化音节,用汉字“儿”作词缀来表示,如“口儿”。用汉语拼音拼写时,在原来的韵母之后直接加“t”,“口儿”可拼写为“kour”。 儿化erhua语流音变的一种。汉语特有的音变现象。一个音节在发音的末尾加上卷舌动作,带出“儿”尾音,也就是在一个音节发音的末尾连上卷舌韵母er,合成一个带卷舌尾音的音节,这种音变现象叫儿化。儿化过程中既有元音的同化,又有脱落(去韵尾)等音变现象。如北京话“牌儿”[p‘aiər] ——[p‘ar]。儿化后的韵母称为儿化韵,整个音节称为儿化音节。儿化韵的音质不是主要元音后加上一个[ər],其卷舌成分并非在时间序列上单独存在的音素成分,而是贯穿于整个韵母的卷舌色彩。儿化音节用汉字书写时,在音节后加“儿”字,如“花儿”、“鸟儿”等;用汉语拼音书写时,在音节后加“r”,如“苗儿”拼作“miaor”。儿化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头”指脑袋,而“头儿”就是领导人的意思;有区别词性的作用,如“画画儿”,前一个“画”是动词,后面的“画儿”就是名词;有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如“花盆儿、粉皮儿”都表示喜爱的感情。北京话38个韵母除[ər]本来就是卷舌音外,其余均可儿化,儿化后韵类有归并。儿化现象不仅北京话有,其他方言也有。有的方言韵类归并得更简单。如成都话韵母儿化后只有四个[ər]、 [iər]、 [uər]、[yər]。有的方言“儿”读[ə]或[w]等,其儿化实际是“[ə]化”或“[w]化”。如洛阳话“出门儿”的“门儿”[mw] (←[mən]),“胡同儿”的“同儿”[t‘uw](←[t‘u])。 儿化Erhua汉语中的一种音变现象。卷舌韵母er [ər]不自成音节时,与前一音节合成一个音节,使主要元音卷舌,这种音变现象称为“儿化”。儿化音节的韵母叫儿化韵。例如,花儿(huar)的韵母-uar、坡儿(por)的韵母-or都是儿化韵。 儿化汉语的后缀“儿”字与前一字音合成一个音节,使该音节的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从而成为卷舌韵母的一种语音现象。儿化后的韵母称“儿化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