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儿童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11 儿童片为少年儿童拍摄的、适合于他们欣赏特点和理解能力的故事片。中国儿童电影有着优良的传统,从1922年第一部儿童故事短片《顽童》问世至今儿童片已有近70年历史。郑正秋是中国儿童片的奠基人,他在1923年与张石川编导的《孤儿救祖记》为儿童电影史上的开山之作。嗣后,郑正秋又相继编导了《好哥哥》等5部儿童片。30年代,以 《迷途的羔羊》为代表的流浪儿童生活题材影片涌起。40年代,《三毛流浪记》塑造了旧中国都市流浪儿童的典型形象,获得极大成功,把以流浪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儿童片创作推向高潮。1949年至1965年,新中国共生产儿童片39部,其中 《三毛流浪记》、《鸡毛信》、《风筝》分别获得国际电影节奖誉。革命历史题材是这17年儿童片的主流,《小兵张嘎》为其翘楚,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儿童电影创作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地方色彩。“文革”中荒芜十年,《闪闪的红星》尚不失为一部影响较大的好作品。新时期的儿童电影数量上是前所未有的,质量也达到新的高度,开始突破“小大人”的模式,力图用儿童思维和儿童语言来表现儿童。反映现实儿童生活和社会各界关心儿童、为孩子们服务的当代题材,占据了儿童片创作的主导地位,对儿童的描绘从表象走向内心,中国艺术美的特点和儿童心理美的特点相统一。如 《苗苗》、《绿色的钱包》、《应声阿哥》、《春晖》等。儿童片由主人公只限描写孩子转到了描写为孩子们服务的成年人,如《报童》、《啊!摇篮》、《泉水叮咚》等。新时期儿童片题材视野扩展了,大自然、动物、体育、武术、杂技作为题材或重要因素进入了儿童电影创作,在电影表现手段的掌握上也有了进展。建国35年来,各故事片厂共拍摄儿童片89部,约占全部故事片生产总数的8%,其中有11部在国内外获19次奖。儿童电影是造就人的事业,受到国家的重视。1981年在北京成立的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为我国第一家摄制儿童片的专业厂。现已设立“童牛奖”、“油娃奖”奖励优秀儿童少年电影。 儿童片儿童片,指的是为儿童拍摄的影片,是为儿童本身的欣赏娱乐、扩大眼界、接受教育等精神需要出发而拍摄的。为照顾儿童的理解能力,儿童片的故事情节必须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和富有趣味性和想像力,使儿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启发教育。
儿童片为少年儿童拍摄的影片。主题一般鲜明、健康,情节安排适合儿童心理。片中常以儿童演员为主。角色的活动、命运容易引起儿童观众的共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