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元和郡县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40 元和郡县志

地理总志。唐末宰相李吉甫(758—814) 所撰。40卷,现存34卷。元和八年 (813)成书。原名《元和郡县图志》,至宋图佚志存故名。是除正史地理志外,流传至今最古老的地理志。全书按唐制分10道47镇,每镇之前附地图、叙述各府、州、县的沿革、道里、山川、户口、贡赋和古迹等情况。对后世方志的编撰有很大影响。

元和郡县志yuanhejun xianzhi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国性方志名著。四十卷,目录二卷,现存三十四卷。唐代名相李吉甫于宪宗元和八年(813)撰作。原名《元和郡县图志》,北宋时图佚后改名。以当时四十七节镇为标准,每镇篇首有图,分镇记载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道里、贡赋、古迹等项。编写这部方志的目的是要地理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服务,李吉甫在序言中说: “古今言地理者,凡数十家”,但多“搜古而略今”,“传疑而失实”,以至 “流于异端,莫切根要”。至于与军事政治有关的“丘壤山川,攻守利害,皆略而不书”。这样怎能帮助明王圣君来“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呢?他认为若想“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也。”事实也是如此,宪宗制驭诸蕃镇,颇借以参考形势。后世认为此志“体例最善,”编得较好,故历代志书大都以此为范,“递相损益”,影响极大。

元和郡县志

又名《元和郡县图志》。全国总志。唐李吉甫(758—814)撰。四十卷,现存三十四卷。吉甫字弘宪,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贞元博士,官至宰相。是书,为维护唐王朝统一,制驭诸藩镇而作。元和八年(813)成书, 约六十三万二千字。全书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录两卷,总四十二卷。图亡于北宋,志缺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各卷。卷一、九、十八、三十三亦有残损。内容以贞观十三年(639)大簿十道为纲,元和四十七镇为目。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 户、 乡数目,四至八到方里,开元、元和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和兵马配置等。体例仿《括地志》,为后来志书《太平寰宇记》等开创先河。 “贡赋”一项更为后世地理志所沿袭。 注重“兵𫘹山川,攻守利害”为该书主要特点。疆域政区往往追溯周秦两汉,其中所记东晋南北朝沿革,可补此时期记载缺略。记大小河流五百五十余条,湖泽陂池一百三十多处,对研究河湖变迁有重要意义。所记“贡赋”、各地特产、矿物、手工业、水利设施及开元、元和两代人口等,是研究唐代经济和经济地理的重要资料。该书为唐代疆域政区重要地理书,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作者久为宰相,熟悉当时图籍,记载详赡,颇为可据。今存版本十余种,有乾隆武英殿本、光绪六年(1880)金陵书局江南本;近有中华书局贺次君点校本。王文楚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 (《历史地理》1981创刊号)、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 (商务印书馆1982)和李志庭《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志》 (《史学史研究》1984)等可资研究参考。

元和郡县志

(唐)李吉甫撰。40卷,目录2卷,现存34卷。原名《元和郡县图志》,北宋佚图后改现名。以当时47节镇为标准,每镇篇首有图,分镇记载府、州、县、户口、沿革、山川、道里、贡赋等项。此书开地理总志类先河,为后世所重视。其散佚部分,清缪荃荪辑有《元和郡县志缺卷逸文》。中华书局1983年贺次君点校本,兼收考证、辑佚各一种。

元和郡县志

唐李吉甫撰。原书四十卷。目录二卷,现存三十四卷。作者以唐代10道47节镇为标准,每镇篇首有图,后记叙府或州户数、沿革形势、四至八到、贡赋等项。宋代图散佚,改今名。作者久任宰辅,熟谙当时图籍,故史料价值极高,超过新旧《唐书·地理志》。为现存地方志中最早的较为完整的一部。体例亦为后世总志所效法。其散佚部分有清缪荃孙辑《元和郡县志缺卷逸文》。


元和郡县志

即“元和郡县图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