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曲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元代新兴的一种韵文文学。两者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形式同宋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思想感情。是在元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和各种民间曲艺发展而成。所用曲牌约四百余个,都是北方流行的“北曲”。元代北曲流行,许多人用以填写散曲或编写杂剧,有很高成就,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在文学史上,常同唐诗、宋词并称。尤以剧曲成就更高,因此通常也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 元曲Yuanqu是元代戏剧文学的主要成就,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以杂剧为其主流。元代杂剧是在宋金以来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之上,综合了宋词的成就和继承发展金代诸宫调而成的一种歌舞剧。而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的充实以及各民族间的融合都赋予了元曲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素材。元杂剧一般每一剧分为四折(即四幕),每折中包括唱(歌曲)、科(动作)、白(道白)三个方面,每折里的唱词又有10个以上的小曲联缀而成,每组小曲称为“一套”,而一套内的小曲演唱时要使用同一音韵,限于同一宫调。在各折之前或各折之间有时还加有“楔子”,作为小场。元代杂剧流传至今的有162种(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共收162种),元代最著名的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人。他们流传至今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对社会的黑暗面给以无情的揭露,对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要求给以肯定和歌颂。其中,关汉卿的主要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鲁斋郎》等,都尖锐地揭示了蒙汉地主官僚的残暴统治和罪恶行径,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正义感。除了关汉卿的几部著名剧作外,王实甫以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为目的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等都是数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著。元曲中除了杂剧外,还有一些形式简单、清新活泼的散曲,为一般市民所喜爱。马致远是至今留存作品最多的散曲作家,他的《秋思》以细腻的手法描写出秋天傍晚的自然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引人至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之中,反映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元代被称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的统称,两者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同唐诗、宋词并称。尤以杂剧成就更高,故通常也专指元杂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