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氏长庆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氏长庆集诗文集。唐元稹(779—831)撰。六十卷。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贞元间,十五岁明经及第,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被贬,后起用为工部侍郎。穆宗时(821—824在位)曾任宰相数月,后任刺史,以暴疾卒于武昌节度使任所。此集所收《乐府古题》十九首,《新题乐府》十二首,诗风和白居易《新乐府》相同,因与白同时倡导新乐府运动,结为好友,世称“元白”,对中晚唐诗界影响颇大。诗作《上阳白发人》、《连昌宫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又以悼亡诗而称名于时。稹重视讽谕诗,在诗篇中能反映人民疾苦和困难,讽刺横征暴敛,揭露豪门贵族荒淫无耻,反对穷兵黩武的侵略战争。诗歌继承古代形式,又有自己创新,体现“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创作意旨。但早期创作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语言的通俗上逊于白居易。后期所作,颇多耳边琐事,又颇有艳诗,对元和(806—820)以后诗歌创作产生不良影响。元氏曾自己编定诗集,分为十体,前后三次辑集,早已失传。《新唐书》、《宋史》所载《元氏长庆集》均已不见。现北京图书馆和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分别藏有两个宋残本。今传世通行本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董氏刊本, 《四部丛刊》据此本影印。卷一至八为古诗,卷九为悼亡诗,卷十至二十二为律诗,卷二十三至二十六为乐府,卷二十七为赋,以下分策、表、状、制诰、墓志铭等共三十三卷。另一种是文学古籍刊行社编辑部据明弘治元年(1488)由杨循吉据宋本传抄的重印本,此宋本有缺字,钱谦益据另一宋本又给予校补,一九五六年影印出版。后来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出版《元稹集》六十卷、外集八卷,是为最新通行本。 元氏长庆集别集。唐元稹作。因编于穆宗长庆年间,故名。原为一百卷,宋时已阙佚。今通行宋刘麟刊本,六十卷:诗、赋二十七卷,文三十三卷。明马元调辑《补遗》六卷,《附录》一卷。有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本。今有中华书局1982年冀勤校点本,名《元稹集》。 《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收诗歌和散文等。元稹是中唐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其文章法严谨,语言爽洁,议论叙事,自然真率。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元氏长庆集》60卷,集外文章1卷。《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初印本,二次印本附张元济校文1卷。 《元氏长庆集》60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宋抄本。 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补遗》六卷。唐元稹(779—831) 撰。元稹,字微之,又一字威明,河南(河南洛阳)人。自幼聪明好学,在逆境中发愤读书,九岁即能属文,贞元九年(793)仅十五岁明经及第。贞元十九年(803)中书判拔萃科制举,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中拜右拾遗,因上书奏和重大案件,得罪权贵,被贬官。长庆中为翰林学士、宰相。唐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后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卒赠尚书右仆射。著有《元氏长庆集》、《元氏类集》、《十体》、《杂诗》等。据白居易《元稹墓志铭》称其著文一百卷,题曰《元氏长庆集》。《唐书·艺文志)又载有《小集》十卷。然而原本已缺佚不传。《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录为六十卷。并记“长庆集百卷,今已其四十卷。”宋代有宣和甲辰(1124)建安刘麟所刊刻,世称闽本,亦已不存。此集为明万历年间,松江马元调重刊。凡六十卷。卷一至卷八为古诗,卷九为伤悼诗,卷十至卷二十二为律诗,卷二十三为古乐府;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为新乐府,卷二十七为赋,卷二十八为策,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为书,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九为表状,卷四十至卷五十为制诰,卷五十一为序记,卷五十二至卷五十八为碑志,卷五十九至卷六十为告祭文。并有《补遗》六卷。其卷帙与旧说不符,盖编者对原本遗失之处加以补缀,却反失其真。据集前刘麟序称:“稹文虽盛传一时,厥后浸以不显,惟嗜书者时时传录。某先人尝手自钞写,谨募工刻行云云。”则其文均未尝有所增损。应在北宋时即有此残本。元稹在当时颇有盛名,人称“元才子”。又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故其乐府诗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其艳诗和悼亡诗亦别具特色。此集有嘉靖三十一年(1552)东吴董氏刻本,也是据刘麟刻本翻雕,共六十卷。《四部丛刊》据此影印,有《四库全书》本。目前最完备的本子是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冀勤点校的《元稹集》六十卷,《外集》八卷,《附录》五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