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公刘《诗经·大雅》中的一篇。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周部族的远祖。公是称号,刘是名。《史记·周本纪》载,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遒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全诗六章,写公刘从邰迁豳的事迹。第一章写迁移准备工作和起程。第二章写公刘相土安民于豳地。第三章写京邑的营建。第四章写公刘作为君主,宴饮众臣。第五章写开垦土地,修田种粮。第六章写继续营建宫室。后稷封于邰,地在今陕西武功西南。公刘又从邰迁到豳,地在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此诗为周部族史诗之一,歌颂公刘组织、带领民众迁徙,建立新都邑、新家园的丰功伟绩,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史料价值。 公刘1927—Gong Liu当代诗人。原名刘仁勇,又名刘耿直。江西南昌市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新闻、文化工作。50年代出版有诗集《边地短歌》、《黎明的城》、《神圣的岗位》、《在北方》、长诗《阿诗玛》(与黄铁、杨知勇、刘绮合作整理)、《望夫云》(与林予合作),电影文学剧本《阿诗玛》等。“文化大革命”后,出版有长诗《尹灵芝》、诗集《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和《公刘诗选》等。另外,还出版有散文、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等集子。 公刘《诗·大雅》篇名。周人叙述历史的诗篇之一。写周族首领公刘从邰迁豳、定居并发展农业的事迹。与《生民》、《緜》等均为研究周族历史的重要史料。《诗序》称为召康公戒周成王之作。 公刘gong liu一说尧舜时代农师后稷的曾孙,另一说为后稷的十余世孙。夏末商初在世,是豳地(今旬邑、彬县一带)的开拓者,周族开国奠基人之一。约公元前16世纪末,夏桀废农桑,施暴政。公刘率族迁徙于豳,建立城邑。整田界、定疆土,播五谷,种桑麻,饲畜禽,豳民因此丰衣足食,尊戴公刘,汤灭桀建商后重视农桑,封公刘为豳公。彬县龙高乡土陵村有公刘墓。 公刘古代周族领袖,传为后稷曾孙。夏代末年率领周族迁至豳(今陕西彬县东北),复修后稷之业,周室之兴自此始。《诗·大雅·公刘》即描写他率领周人迁豳后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生产的情景。 公刘1927~当代诗人。原名刘仁勇。江西南昌人。新中国成立前夕参加党领导下的进步文化工作,不久,在广州参加人民解放军,随军到云南,从事部队新闻、文化工作。最初的诗作以描写边地人民的生活、歌颂守边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为内容。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新作,则充满了对于党、国家、民族的命运的强烈关注,增加了其风格中深沉、冷峻的色调。出版的诗集有《边地短歌》、《黎明的城》、《在北方》、《白花·红花》、《仙人掌》等。他还根据云南民间传说创作了长诗《望夫云》,并参加了著名长诗《阿诗玛》的搜集整理工作。 公刘古代周族部落首领。不窋孙,鞠陶子,周文王姬昌的10代祖先。鞠陶死后,公刘立。他将周人的活动地域由今庆阳县周围扩展到宁县、合水、正宁、镇原的原面地带和沿马莲河流域的川道地区。带领族人勘察地形,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农田,种植五谷,使“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他率其部属自北豳(今庆阳城)迁至豳(今宁县城西),在此建公刘邑,10多年后,又同子庆节迁首府于南豳(今陕西旬邑)。迁豳后,不懒惰,不苟安,种谷产粮,渡过渭水伐取木材,修建房舍,制造船只,使豳地粮满仓囤,财物成堆,人口增加。公刘被拥戴做了宗主和族长,开始在京邑居住。设立文武官员,建立军队。并在基层设置“大管家”,征收贡赋。今宁县一带尚存有公刘邑、公刘庄,庆阳县城西南80里高家有公刘古庙,每年三月十八日, 四方男女赴庙拜谒。《诗经·公刘》篇中有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