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关键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关键期guanjianqi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K.洛茨伦(1937)提出来的。他在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中,发现刚孵出的幼鸟,如小鸡、小鹅等,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而这段时间是很短的,故称为人类的“关键期”,又称“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转折期”。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类研究借用到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如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关键期Guanjianqi个体的某些行为和能力是在其发育的一定时期和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和能力便不会再产生或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个时期就称为该种行为或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例如,刚孵化的小鸭很容易跟随第一次见到的运动物体走,这叫做印刻学习。但只有在孵化后的8—9小时内才会出现这种行为,以后再看到运动物,小鸭也不再跟它走了。再如,白冠雀的雄雏鸟必须在孵出后的30—50天之内听到成年雄雀的歌声,长大后自己才能唱出完整的歌声,过了这一时期就再也学不会了。人类个体的发展中也有“关键期”,又称“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转变期”。心理学家在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例如,有人提出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 关键期个体的某些行为发展具有阶段性,即在某个时期,如果有适当的环境刺激,则这种行为就能出现,否则这种行为就不能出现,这个时期就叫关键期。这是由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茨首先发现的。刚孵出来的小鸭在出生后8~9 h内会跟随第一次见到的运动的物体走;3岁左右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的最佳时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