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其他旱粮作物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其他旱粮作物

湖南的旱粮作物除薯类、麦类,豆类作物外, 还有玉米、 高粱、 粟、 荞麦和子。 湖南栽培玉米已有466年的历史。民国时期已大面积种植,1914年湖南种植玉米153.2万亩,总产6.25万吨,种植较多的县有42个,以龙山县为最多,18.5万亩,次为安化,18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省玉米常年播种面积200万亩左右,亩产74.5公斤,1955~ 1965年发展较快,种植面积平均年递增5.4%,其中1960年种植面积363.3万亩,为历史最高年。1985年全省主产县达79个,种植面积占全省80%以上,总产占全省85%以上。其中以桑植县为最多,23.39万亩,其次为龙山县,19.99万亩。1995年全省种植玉米面积206.82万亩,总产33.88万吨,亩产163.8公斤。湖南栽培高粱的历史,至少已有2100年,主要用于酿酒原料和饲料,播种面积不大,民国3~36年(1914~1947)全省每年播种30多万亩。全省种高粱的县有41个。邵阳县播种面积最多,9.9万亩,次为黔阳县,8万亩,民国36年(1947)高粱总产量3万吨,为历史最高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种植面积较多,1960年播种82.76万亩,为历史最高年。后随着双季稻的发展、面积下降。70年代中期,推广杂交高粱,栽培面积有所上升。近年来,由于耕作改制,其他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发展,播种面积又下降,1995年全省仅14.15万亩,总产1.88万吨,单产132.7公斤。湖南栽培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其产量低,加工食用较麻烦,食味不佳,一般只作为救灾度荒之用,种植面积不大。民国21年 (1932),全省12个县种植,面积8.05万亩,总产5135吨,均为历史上的最高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粟生产发展不大。1960年全省41个县种粟,其中栽培面积较多的有安化、邵阳、岳阳、新化、零陵、嘉禾、蓝山、临武、沅陵、吉首、泸溪、芷江等县,共播种5.14万亩,总产量2620吨。湖南湘西一带是荞麦发源地,到民国时期,荞麦种植较普遍,据民国25年(1936)调查,全省常年播种面积9.45万亩,总产8550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荞麦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平均每年播种面积390.75万亩,1959年高达688.47万亩,均为历史上的最高年。70年代后,双季稻面积扩大,中稻面积减少,养麦种植面积也随之逐年减少,到1995年全省播种面积11.34万亩, 总产下降到8480吨。 子在湖南栽培甚少。60年代以前,衡阳、邵阳、郴州、怀化4地区的少数山区有零星种植。据统计,常年栽培面积8万亩左右,总产2500~3000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