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冕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冕旒礼冠上的装饰物。(见:冕) 冕旒miǎnliú❶冕延前后的玉串,根据玉串的多少区分尊卑。具体区分见86页“旒”。亦作皇帝的代称。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牛亨问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缀珠垂万重,如繁露也。’”《晋书·顾和列传》:“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若不能用玉,可用白旋珠。’成帝于是始下太常改之。”《明史·周洪谟列传》:“先圣像用冕旒十二,而舞佾豆笾数不称,洪谟请备天子制。”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张道古《上蜀王》诗:“封章才达冕旒前,黜诏俄离玉座端。” 冕旒古代帝王、诸侯、朝官的礼冠。其外黑内红,盖在顶上的一块长形冕板叫“綖”,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的意思。綖的两顶端,各有若干串以红绿彩线穿组的垂珠,称作“旒”,亦作“冕旒”。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别,是级别的标志。如汉代皇帝,“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后汉书·舆服志》)。皇帝以下,据蔡邕《独断》记载,三公及诸侯用九旒,青玉珠;卿七旒,赤玉珠;九卿之下五旒,黑玉珠。冕冠两侧,对穿一孔,用来穿插玉簪,以便把冕冠与发髻拾在一起。簪的一端,系一根丝带,从颔下绕过,系在另一端。在耳的位置,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称“充耳”,意思是提醒戴冠者勿轻信谗言。“充耳不闻”的成语即由此而来。另,冕板上垂落下的冕旒,正好档住眼睛视线,意谓尊者不必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视而不见”的成语则由此而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