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村教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nongcun jiaoyu

指县以下各级各类教育,主要是中等以下的教育。我国11亿人口,80%以上在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我国人均耕地、森林、草原、淡水等资源都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要振兴农业,从长远看,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人才,依靠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具有非常强的吸收现代科技的能力。归根到底,要依靠教育,发展教育。我国农村教育的基础是十分薄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农村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几经曲折,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却遭受了极大的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普及小学教育的决定。1985年,党中央作出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和分工管理的体制以后,对调动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发挥了明显的作用。1986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在全国范围内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到1988年底,全国普及初等教育的县已达1326个,约占全国县总数的66.8%。农村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例已上升到60%。多数地方的办学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待遇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农村职业中学已有6642所,在校生188万。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已由1978年占高中学生总数的2.7%,上升到32.3%。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已有3.2万所,学生人数达760万。村办农民学校18万所,学生人数达1580万。有1.5亿青壮年农民接受了各种类型的文化技术教育,1亿多农民参加了技术培训。扫除文盲3491万人,到1987年,文盲、半文盲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的80%,下降到20.6%。社会需要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动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农村教育的推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是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农村逐渐出现了教育综合改革的势头。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把河北省阳原县、完县、青龙满族自治县作为教育改革实验区(参见“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又开始推行“燎原计划”(参见“燎原计划”)。现已在786个县、2870个乡的范围内开始实施。1989年,国家教委又在全国确定115个县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参见“百县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在此期间,国家教育委员会先后召开了海城会议、平度会议、南宫会议、庆阳会议、郴县会议、山东会议(参见各个会议条目),对农村教育作了重要部署。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参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和“燎原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当地科学技术的普及、经济的发展和落后社会风气的改变。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县乡政府办学的积极性,推动了扫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参见“三教统筹”)、教科农结合(参见“农科教结合”)的试点取得了明显效果。原来单纯面向升学的农村教育体制,已开始向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方向转变,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子,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是,我国农村教育在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在许多方面仍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我国尚有2.2亿文盲、半文盲,其中92%在农村;农村教育的普及水平比较低,人均受教育程度不足5年;广大农村劳动者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缺乏吸收、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县乡镇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农村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不相适应;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很不发达;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仍然紧张,不少地方学生平均公用经费下降,办学条件很差;部分教师待遇偏低,素质不高,教师队伍仍不够稳定;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少地方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有所削弱,学校管理松弛,程度不同地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农村教育改革尚未形成整体配套改革的格局,不少地区,不少部门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
当前,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在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逐步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坚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摆正教育的战略地位,切实贯彻“两个依靠”的方针,逐步建立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促”机制,探索一条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并使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纳入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整个农村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要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职工队伍政治思想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逐步形成大、中、小学相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德育新格局。要加强热爱祖国、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立志为家乡做贡献的教育,彻底改变上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离开农村的陈腐观念。农村基础教育要按照积极坚定、保证质量、分区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修定好义务教育的实施规划,确定目标年限,逐步建立目标责任制,有步骤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积极发展、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方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全社会兴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农村职业中学要面向农业,针对农村主要是家庭经营承包这种状况开设专业。农村成人教育(参见“农村成人教育”)要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致富的实际需要出发,紧紧围绕推广当地急需的实用技术,积极发展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广泛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参见“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不懈地把扫盲工作推向前进,力争在本世纪末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步伐,积极实施“燎原计划”,扎扎实实地抓好115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的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取得实效。在此基础上有组织有领导地把教育改革在较大的范围推广开来,深入下去。通过示范乡向周围的县、乡辐射,最终,把全国农村的教育改革带动起来,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