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藏记集中国佛教经录。亦称《出三藏记集录》、《梁出三藏记集》,简称《出三藏记》、《僧祐录》、《祐录》。十五卷。“出”即翻译,“三藏”即经、律、论,“记集”即记载所译经、律、论的目录、序记以及译经人的传记等。南朝梁僧祐(生平见《弘明集》条)撰。 《出三藏记集》系僧祐于齐梁间,以定林寺、建初寺造立经藏写一切经的因缘,在《道安录》之基础上,旁考诸目,“订正经译”,撰成此书。该书集录东汉至南朝梁计六代四百多年间,所译经、律、论等之缘由、目录及翻译之同异、序跋等,并附录译经者传记。 此书共分四部分:一、《撰缘记》,一卷。记经、律、论三藏结集的缘起、经过、入藏之名称、胡汉译经音义的同异和新旧译重要名相的不同,计五篇。二、《诠名录》,共四卷(卷二至卷五)。以新集撰出东汉末至梁历代译出和撰集的一切典籍,不管有无译人名氏,概收罗归纳为十四录:1.经论录;2.异出经录;3.安公古异经录;4.安公失译经录;5.安公凉土异经录;6.安公关中异经录;7.律分五部记录;8.律分十八部记录;9.律来汉地四部叙录;10.续撰失译杂经录;11.抄经录;12.安公疑经录;13.疑经伪撰杂录;14.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末附录佛教学者对佛教圣典提出看法的珍贵文献,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及慧叡造《喻疑》等。共计收经目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三百二十八卷。其中,对题为安公著录的皆按道安《综理众经目录》中所辑录的原样著录,再作鉴定,甄别它的异同和真伪,判明译者和翻译的地点时间,注出异同、存缺、异名、出据,并加以补入和扩充。其它亦皆照《安录》规模加以扩充。三、《总经序》,共七卷(卷六至卷十二)。前六卷集录从《四十二章经》迄《千佛名号序》的序、后记共一百一十篇。后一卷著录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法论目录》、竟陵王《法集录》和僧祐自撰各书之序及目录共十篇。四、《述列传》,共三卷(卷十三至卷十五),为三十二位译经家之传记。前二卷主要著录外国人安世高等二十二人。后一卷为中国僧人法祖等十人。 此书为现存最古的三藏目录和译经文献、传记的撰集,在翻译和传记方面保存了许多原始史料。如对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原文的转载,保存了佛家经录的原始面目,透过此书即能窥见已佚《安录》之一斑。此书又首创将诸书之序文及篇目一起同载,可谓是一种佛藏提要。此种体例不仅保存了许多可贵的资料,还为以后经录的篇纂开辟了新的道路。此书的列传记载虽非完备,却是现存最古的僧传,为宝唱《名僧传》和慧皎《高僧传》之先驱。慧皎以后,各代僧传多因袭此书方法叙述,而略变其体例。由于此书编纂于南朝之建康,所收写本和参考的经录,未免偏重南方而疏忽北方。后世的《法经录》卷七与《开元释教录》卷十,也曾指出此书的不足之处,但这些都无损于它在中国佛教史学上之价值。此书收于宋、元、明各种大藏经。惟明北藏本作十七卷,内容上则并无差异。
出三藏记集佛经书目。简称《佑录》。南朝梁释僧佑(生平见《弘明集》条)撰。武帝时,僧佑居钟山定林寺,根据定林寺的经藏,在十六国时前秦高僧道安所撰《综理众经目录》的基础上,于齐明帝建武年间编成著录更为丰富、分析更为细致的佛经目录《出三藏记集》,分为十五卷,由撰缘记、铨名录、总经序、述列传四部分组成,共著录佛经图书二千一百六十二卷,四千三百二十八卷。 卷一“撰缘记”。叙述印度佛经和中国翻译佛经的起源,和西汉刘歆撰《七略》中之辑略相仿佛。 卷二至卷五“铨名录”。它是在《综理众经目录》的基础上增辑起来的。僧佑依据传译佛经的具体历史发展情况(不是依据佛经的学术思想体系)撰成了一篇总录和十一篇分录,即在铨名录之下又复分为十二类。每录前有小序,略叙此类佛经源流。总录依译人的时代先后顺序著录了历代所有的佛经译本,目的在于总括,并使“年代之目不坠”。十一篇分录除了保留《综理众经目录》原有类目外,新增加的有《异出经录》、《四部律录》、《抄经录》、《疑经伪撰杂录》。所谓异出经,就是同是一经而先后异出,即胡本同而存几种译本的。《四部律录》全录佛律,因僧佑是律宗,所以特设律部。抄经系“撮举要义”之书。在《疑经伪传杂录》中,僧佑于《综理众经目录》原有“疑经”一家之外,又加“伪撰”之书,并录近世妄撰之书。 卷六至卷十二“总经序”。专门辑录佛经译本的前序和后记,共有一百二十篇。这是僧佑在总结以前各种佛经目录的优点基础上新创的作法,它可使人直接接触原始资料了解译经源流、经过、内容,起到利用序跋来代替解题、提要的作用。其中卷十二称为《杂录卷》,专辑中国学者、高僧关于佛教史论的论文,这就在佛经的目录参考资料之外,又包括了论文的目录。 卷十三至卷十五“述列传”。是名录内译经、写经人的传记,共收录三十二人。这实际上是用撰人事迹对图书内容所作的进一步揭示。 《出三藏记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经目录,是以目录形式写出的中国早期学术史著作,在中国目录学史和佛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铨名录部分于南朝译经记述颇详,亦保存了道安《综理众经目录》的经录原文,并为佛典目录开创了分类二级类目的体系。它的《总经序》部分收入众多经序,为研究佛教史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其中许多书籍已经亡佚,后世学者仍可依据这些序跋,了解亡佚佛经的大致内容,明释智旭仿僧佑“总经序”体例而撰写了佛典目录名著《阅藏知津》。“总经序”还为专门目录开创了辑录体的解题体制,后来经过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朱彝尊《经义考》的进一步变通,发展成为辑录体的解题目录。它的述列传部分是现存最早的僧人传记,篇中涉及僧人所交帝王士庶等世俗人物,可补南朝宋裴松之撰《三国志注》的许多不足。 收入于历代刊刻《大藏经》。明《北藏》无卷六,以卷六为卷七,又分卷十二为两卷,共成十七卷。后来《嘉兴藏》因之。 出三藏记集十五卷。梁代释僧祐撰。僧祐生平事迹详见 《弘明集》条。《出三藏记集》一书,简称《祐录》意在订正经译。全书共分四科:一、撰缘记,二、诠名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记印度佛教结集及新旧名义异解有一卷,共五记。在诠名录中历载诸经师出经目帙,以及失译疑伪等书目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三百二十八卷,分为十七录释列,总为四卷。在总经序中,载出经记、经序及经注次序等一百二十篇,总为七卷。在述列传中,叙述历代名经师及大德事迹,列传三十二人,总为三卷。四科内容及所录目的,正如记集作者自序所指出的那样: “缘记撰列则原始之本克照。名录铨则年代之目不坠。经序总则胜集之时足徵。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出三藏记集》是自汉代至梁代,在经传增多,传经之人多无人和晓其姓氏名遂,也缺乏详载,莫测年代,或竞举一方,或偏叙一代的情况下,集历代经传经译经注之大全,辨识真伪以新体例编定下来,成为当时体例最完备的指导有关阅经诸问题的权威性书籍。在当时和后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佛教学界和佛学研究人员的重视。 现见载版本有卍藏经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