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出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出血

血液从血管或心脏溢出至组织间隙、体腔或身体表面的现象。按出血部位分为:1.外出血:血液流出体表外者,如外伤性出血等;2.内出血、血液流入体腔或组织内者,如肝脾破裂等。按出血量大小分为、1.点状出血(瘀点):出血甚小,呈小点状;2.出血斑(瘀斑)、出血较大,呈斑块状;3.血肿、血流积于组织内,因不能流出而形成肿块者。

出血

(李恒敏出血老年急症出血,常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二类。外感热病出血,先有热病,而后出血,特点是全身高热,血色鲜红深紫或为红,紫,黑斑,掌烫,不寐,颧红面赤,脉数。治疗不分出血部位,概以清热凉血为法。常用方剂:化斑汤(《温病条辨》载有: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10克、元参10克、犀角6克、白粳米10克)。若高烧舌绛,神昏谵语夜甚,口干而渴不甚,出血鲜红或斑疹隐见,急用清营汤加减;若病者烦热闷乱,舌绛苔黄,神昏,出血深绛或斑色紫黑者,急用清温败毒饮(《疫疹一得》载有:生石膏120克、生地20克、乌犀角20克、川黄连15克、栀子10克、桔梗10克、黄芩10克、知母12克、赤芍10克、元参12克、连翘10克、鲜竹叶10克、甘草6克、丹皮10克)。内伤杂病出血,老年人以阳虚失血为多见,表现为肢冷唇青、出血暗晦或青黑、恶风怕冷、心慌心悸、头眩自汗、脉沉细而迟。本症以寒象为主,是因老年阳虚不能摄血,而血得以外溢,溢于上则为咳血、吐血,溢于下则为便血、尿血等。治:宜温阳摄血,常用方黄土汤加减。咳血加苏子霜10克、仙鹤草15克;吐血加百草霜3克、陈京墨0.3克(磨冲);便黑加黑荆芥10克、黑升麻6克;尿血加茜草根炭6克。待出血缓解后可改用十灰散(《十药神书》载有:大小蓟、荷叶、侧柏叶、根,茜草根、大黄、栀子、棕榈、丹皮各等分,烧灰存性,研极细面,每服15克,藕汁或莱菔汁磨京墨少许送服药面,一日二次)。临床急救常按出血部位论治,分以下几种:
吐血、呕血主要是胃、食道出血。老年人呕血、吐血以噎膈、症瘕、胃脘部慢性病证为多见。当病人大量呕血时,要使患者完全卧床休息。发生虚脱时,要使病人采取头低位抬高床脚,注意保暖,可在其上腹部放置冰袋或冷水袋,同时赶快请医生急救,或速送医院抢救治疗。古人认为胃出血是胃烂,因为肌肉由脾所主,故此处之“胃”实指肌肉而言,是脾虚胃热,不能固血,血液妄行,泛滥外溢而致出血、用附子泻心汤(《伤寒论》载有:大黄6克、黄连6克、黄芩10克、附子5克)去附子加花蕊石15克、三七粉3克(分冲)水煎服,一日一剂。若血热明显者,加鲜小蓟汁30克(分冲);若吐血呕血大量者,急用大黄粉15克、白芨粉15克、三七粉3克调为糊状口服,同时禁食三天,有条件的应给予葡萄盐水2000毫升至3000毫升以扶正。
咳血、咯血主要是肺部络脉受伤出血。常见咳嗽、胸痛、痰腥带血或咳吐脓血痰,呼吸不畅,或咳血鲜红大量,舌红苔黄,脉数或紧。急用千金苇茎汤(《千金要方》:苇茎30克、薏米30克、桃仁10克、冬瓜仁10克)合百合固金汤加减。老年人如果平日身体健康,没有肺系症状,若突然咳嗽、咳血,而是粘液痰中带血者,应想到肺癌的可能,需急去医院检查。如咳血大量不止,伴胸痛明显者,可能是西医学急性肺梗塞,肺络脉瘀塞,致使血流改道,泛滥外溢而致出血。病情紧急,则急用镇咳药(米壳10克、赤子10克、清半夏10克,煎汤代水,送服三七粉3克、白芨粉15克),必要时紧急采取中西医结合抢救。
便血老年人便血多见于痔疮,特点是大便带鲜血,血与大便不相混合,排便时呈喷射状出血,或便后滴鲜血,肛门处疼痛,或便后常有小肿块从肛门脱出。亦可见西医学的直肠结肠癌肿。治疗方法:急用槐花散改汤剂加味。《普济本事方》载有:炒槐花10克、鲜侧柏叶30克、黑荆芥10克、炒枳壳3克,加地榆15克、黑升麻10克。若胃中出血,多属脾胃虚寒,血色深黑光亮如沥青状。治宜温涩止血。用黄土汤加香附10克、高良姜6克水煎服一日一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