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出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脏溢出至组织间隙、体腔或身体表面的现象。按出血部位分为:1.外出血:血液流出体表外者,如外伤性出血等;2.内出血、血液流入体腔或组织内者,如肝脾破裂等。按出血量大小分为、1.点状出血(瘀点):出血甚小,呈小点状;2.出血斑(瘀斑)、出血较大,呈斑块状;3.血肿、血流积于组织内,因不能流出而形成肿块者。 出血(李恒敏出血老年急症出血,常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二类。外感热病出血,先有热病,而后出血,特点是全身高热,血色鲜红深紫或为红,紫,黑斑,掌烫,不寐,颧红面赤,脉数。治疗不分出血部位,概以清热凉血为法。常用方剂:化斑汤(《温病条辨》载有: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10克、元参10克、犀角6克、白粳米10克)。若高烧舌绛,神昏谵语夜甚,口干而渴不甚,出血鲜红或斑疹隐见,急用清营汤加减;若病者烦热闷乱,舌绛苔黄,神昏,出血深绛或斑色紫黑者,急用清温败毒饮(《疫疹一得》载有:生石膏120克、生地20克、乌犀角20克、川黄连15克、栀子10克、桔梗10克、黄芩10克、知母12克、赤芍10克、元参12克、连翘10克、鲜竹叶10克、甘草6克、丹皮10克)。内伤杂病出血,老年人以阳虚失血为多见,表现为肢冷唇青、出血暗晦或青黑、恶风怕冷、心慌心悸、头眩自汗、脉沉细而迟。本症以寒象为主,是因老年阳虚不能摄血,而血得以外溢,溢于上则为咳血、吐血,溢于下则为便血、尿血等。治:宜温阳摄血,常用方黄土汤加减。咳血加苏子霜10克、仙鹤草15克;吐血加百草霜3克、陈京墨0.3克(磨冲);便黑加黑荆芥10克、黑升麻6克;尿血加茜草根炭6克。待出血缓解后可改用十灰散(《十药神书》载有:大小蓟、荷叶、侧柏叶、根,茜草根、大黄、栀子、棕榈、丹皮各等分,烧灰存性,研极细面,每服15克,藕汁或莱菔汁磨京墨少许送服药面,一日二次)。临床急救常按出血部位论治,分以下几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