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击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96 击鞠

中国古代马球。或称击球、打球。原词初见于曹植《名都篇》:“连翩击鞠壤,巧捷唯万端。”说明我国东汉时已有马球运动。击鞠盛行于唐代,唐玄宗李隆基等多代皇帝都好击球,甚至是击鞠能手。唐代对击鞠的场地、用品、规则,都有明白要求。球为圆形、硬质,涂有颜色。球杖顶端如新月状,故称“月杖”。球场宽广平整,大球场能陈兵3000。击球分为两队,以将球击入对方球门次数多少论胜负。沈铨期《幸黎园观打球应制》诗描绘说:“俯身迎未落,回辔逐旁流。”可见其打球的水平是很高的。元代以后击鞠逐渐失传。

击鞠

也称击球、打球,是骑在马上以棍击球的一种体育活动,今称马球。这种运动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持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源于波斯,由波斯传入西域,再由西域传入长安。一种意见认为东汉后期我国就有了马球,如曹植所作的乐府诗《名都篇》 中即有 “连骑击鞠壤” 的记载。但由于资料缺乏,目前尚难确定。唐朝是我国马球盛行的时期,那时比较正规的球场,大都三面围以矮垣,一面设有殿堂一类的观球建筑,场上设有球门,两队交锋,策马执杖争逐击球,以进球多寡决输赢。唐代的皇帝和王室贵族大都非常喜欢马球运动,在新旧 《唐书》 中经常可以见到皇帝亲自上场击鞠的记载,皇宫中建有好几处专供皇帝打马球的球场,唐中宗、穆宗、敬宗及昭宗等人都是马球迷,有几位皇帝还是打马球的高手,如唐宣宗李忱能在飞马上用鞠杖连续击球数百次,唐僖宗李儇曾夸口如设置打球进士科,他可以得中状元,而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技艺高超,曾率队力克吐蕃劲敌。今陕西乾县出土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壁画 《打球图》形象地记录了唐代打马球的情况,图上有骏马20余匹,骑手头戴幞巾,脚穿长靴,手舞鞠杖,正在奔驰争抢,场面十分激烈生动。宋太宗也很喜欢马球,还曾命令主管部门专门制定击球比赛的规则,宫廷中也常开展马球运动。南宋时孝宗赵昚在宫廷内修筑球场,亲自率领将帅练习马球。辽代在穆宗时引进马球,后来迅速发展起来,辽圣宗耶律隆绪十分喜欢打马球,经常与王公大臣一起打马球。金世宗完颜雍也喜欢打马球,金还把赛马球作为一种礼节,规定在端午节举行过拜天礼后,照例进行马球赛。明代时沿习此礼,永乐十一年 (1413) 下令,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击球、射柳之礼,皇帝亲临球场观看比赛。唐代的马球比赛设置双球门,比赛直接对抗,惊险激烈,场面动人。南宗以后则改为单球门,只在一个门前争夺射门。明中叶以后,又变为由队员轮流击球入门,使激烈的比赛变成击球表演,竞争性减弱。

击鞠

又称“打球”、“击球”。中国古代马球运动。一般认为三国时已有;也有人认为源于波斯,唐初传入中国。盛行于唐宋元,清代湮没。骑马或驴、骡用球杖击大小如拳的木球或软球入球门。有2种:单球门双方击一门;双球门各击对方门。赛时鼓乐伴奏,进球多者胜。

击鞠

见“马球”。

击鞠

古代的一种马球运动。东汉洛阳有骑马持棍击球的击鞠比赛。三国魏曹植的《名都篇》有“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诗句,形容洛阳少年骑马持棍击球的本领。这是有关击鞠的最早记载。唐代的长安和宋代的开封,击鞠活动都非常盛行。击鞠因对骑术和设备要求甚高,故主要流行于皇宫中和军队中。比赛分两队进行,人数无严格规定,北宋宫中的比赛双方可共达百余人。除男子外,还有女子参加击鞠。参加者骑马或骑驴骡,用球杖击球,球大小如拳,木质,中空,表面彩画或涂油漆,也有皮革制的软球。场地大约千步,外竖24面红旗,有单、双两种球门。前者为比赛双方共一球门,后者双方互击对方球门。比赛时,鼓乐伴奏,击入球门得一筹,得球一方增一旗,失一筹者拔出一旗,结束时以旗帜多者为胜。元明时代,击鞠尚有开展,至清代湮没。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