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分析哲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分析哲学fenxizhexue, Analytic Philosophy是一种以语言分析活动作为哲学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它是在休谟的经验论、孔德的实证主义、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弗莱格的数理逻辑方法和语言哲学等思想的影响下,由G·E·摩尔、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创立的。分析哲学把全部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并以语言分析“治疗”哲学的“痼疾”,避免语言的滥用和误用,克服哲学的混乱和争执。他们强调使用分析方法,反对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拒绝研究哲学基本问题,不对事物作综合说明,有脱离现实生活的烦琐哲学倾向。 分析哲学20世纪在西方,特别是在英美广为流行的哲学学说。主张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或语义分析。分为人工语言和日常语言两大学派。这两个学派之下又各有分支派。人工语言学派认为,日常语言的含混不清是一切哲学争论和错误的根源,主张建立一种精确的理想语言。在这种语言中,每一符号都有确切的涵义,每个句子都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如果用它取代日常语言,就可以消除混乱,使科学得到健康发展。罗素所提出的逻辑原子主义是人工语言学派的典型形式。维特根斯坦的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是人工语言学派的经典。人工语言学派中,影响最大的首推以石里克、卡尔纳著等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日常语言学派认为形而上学混乱和科学认识的错误的根源并不在日常语言本身,而在于人们没有明确日常语言的意义和正确使用日常语言的规则。摩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最早提出了日常语言哲学的基本思想。在他们的影响下,30年代在英国形成了以威斯顿(John Wisdom ,1910—)为代表的剑桥学派,40年代形成了以赖尔、奥斯汀(John LangshawAustin ,1911—1960)和斯特劳森(Peter FrederickStrawson,1911—)为代表的牛津学派。60年代后,逻辑经验主义和日常语言哲学在英美逐渐失势,而为新一代分析哲学所取代。他们把两派的观点与实用主义现象学等结合起来,力图克服前期分析哲学弊病,从而形成了以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 ,1908—)为代表的逻辑实用主义等理论。 分析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把广义的语言分析(包括逻辑分析、概念分析和操作分析等)当作哲学的首要任务和主要研究方法的一种思潮。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英美哲学界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分析哲学的基本观点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德国逻辑学家弗莱格的著作中,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的英国。与当时的新黑格尔主义相对立,分析哲学站在经验论和实证主义的传统之上,以现代物理学和数理逻辑为依据。融合彭加勒的约定论和皮尔士的意义理论,以新的科学方法论的面貌展现于世。逻辑原子论、常识实在论、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日常语言学派、逻辑实用主义、历史社会学派等都隶属于这一思潮;另外,60年代以后还出现了一些无派系的分析哲学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